本文系原創作品,作者:@我是小佔哥哥啊 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查房時倒在了病人身上。

又一位因“過勞”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默哀! 願天堂裏沒有加班,沒有過勞!

隨手一搜新聞,滿眼的都是:

2017年2月8日,途牛旅遊網預訂中心副總經理李波因心肌梗塞離世,年僅44歲。

2017年2月15日,53歲的大禹節水集團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王棟,突發心臟病逝世。

2017年2月25日,東莞證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張運勇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4歲。此前,張運勇已在這家公司,廢寢忘食,忘我拼搏了13年。

2016年5月3日中午,《綿陽日報》編委會編輯中心主任任傑女士在睡夢中突然離世,年僅42歲。

2016年5月18日,網易女編輯因肝癌去世,年僅28歲,生前勸媒體人千萬別熬夜。

2016年6月23日,前阿里巴巴數據技術及產品部(DT)總監歐吉良在打羽毛球時猝死,年僅34歲。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號線上突然暈倒,搶救無效去世,年僅34歲。

2016年7月23日,《青島早報》體育部主任馬洪文突發心梗猝死,年僅47歲。

2016年10月5日晚,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因突發心肌梗塞離世,年僅44歲。

……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不知從何時起,“過勞死”成爲司空見慣。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過勞死”人數達60萬人,已超越日本成爲“過勞死”第一大國。三四十歲的年齡,正是人生大幹一場的黃金年齡,而無數精英們卻因過度勞累,還沒來得及享受夕陽紅就早早去了天堂。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過勞死”離我們那麼遠卻又是那麼近,特別對於互聯網人來講,這或許就是前段時間在網絡瘋傳的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火爆的直接原因,歌詞正是當下職場人士的最真實寫照,唱出大家的心聲:

有一個老闆叫大衛,下午六點出現,眼神恰似黑背,手裏端着一壺熱騰騰的咖啡,嘿嘿嘿我們要不要來開個會……求你不要說出那句話,寶貝加班吧,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一、什麼原因導致“過勞死”?

從醫學上解釋,“過勞死”是因爲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於積重難返,將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而直接促成“過勞死”的五種疾病依次爲: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統疾病、腎衰竭、感染性疾病也會導致“過勞死”。

一句話總結,過勞死,即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增加心、腦等疾病發生概率,從而導致死亡,簡圖如下: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備註:兒茶酚胺有兩種: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由腎上腺髓質分泌:這兩種生化物質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們把神經信號傳遞給身體的許多器官,可以理解爲,這兩種生化物質在人體內發揮着“傳令兵”的作用,人體通過“傳令兵”發佈命令,調節身體內各個器官的功能。

看似“過勞死”是個體原因導致,但當這種現象成爲社會普遍現象時,就不再是個體現象了,而是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社會發展那麼快,競爭壓力那麼大,拼不了爹拼不了媽,只能拼自己。想一想在北京的房子,隨隨便便一套房就是幾百萬,靠着月入不過萬的薪資,不喫不喝多少年才能掙個衛生間呢?

二、“過勞死”離你有多遠?

央視發過一篇 “如何告別過勞死的‘摩登時代’”的評論,當“過勞死”成爲一種衆所周知的現象時,過勞死離你到底有多遠?

研究者認爲,在以下28項症狀和因素中佔有7項以上即是有過度疲勞危險者,佔10項以上就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過勞死。同時在第1項-第9項中佔兩項以上,或者在第10項-18項中佔3項以上者

不妨自測下是否有這些症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提出有十大危險信號,也貼出供大家參考,具有下述2項者,爲“黃燈”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擔心,但務必要改變生活習慣;具有下述3至5項者,爲“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度疲勞的徵兆;6項以上者,爲“紅燈”危險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開始干預,若放之任之,很有可能下一個倒在地鐵或是辦公室的人就是你了,絕不是危言聳聽,女醫生、張銳、金波等人就是血的教訓!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三、哪些人羣容易“過勞死”?

回頭看前文的案例,很明顯,“過勞死”人羣集中在互聯網和媒體人,其實不止這兩類,有人將嚴重過勞的行業歸納有十大行業: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拋開行業因素,哪些人羣容易過勞死呢?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如果你是上述人羣,勸君平時莫大意,命都沒了,就是成爲比爾∙蓋茨那樣的億萬富翁,又怎樣,兩腿一蹬,還能享受麼?古人早就說過,好死不如賴活着,財富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終究還是命重要,活着比什麼都好。

四、如何預防“過勞死”?

筆者看着這些“過勞死”的相關資料,不禁聯想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這不就是在“過勞”的路上越走越遠嗎?一月一半工作日處於加班狀態,工作似乎永遠忙不完,做完這一件還有那一件,上下班地鐵上腦子裏裝的都是工作,不到凌晨兩點沒法上牀休息,就連做夢都會夢見工作的事情……這可不是什麼好信號,在法律方面,目前還沒有“過勞死”的相關認定,也只有自身行動起來,學會自控來遠離“過勞”!

問題來了,如何做才能預防“過勞死”?請跟着筆者的步伐走。

女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去世,怎麼才能讓“過勞死”遠離你?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作息和飲食兩方面。

按時作息,早睡早起身體好,不是瞎逼逼的,是經驗之談,沒事別待在公司耗時間,其實有時工作做不通,完全是自己不會合理安排和分配,如何快速高效完成工作,這裏不多加贅述,多用些輔助工具,做起事來會事半功倍。

飲食均衡,按時就餐,可按照這個標準:早餐喫好,中餐喫飽,晚餐喫少。多喫水果、蔬菜、菌藻類,遠離咖啡和快餐等增壓食品。營養學家建議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不要忘記雞肉、豆類、菠菜、魚類、草莓、香蕉、燕麥片、海帶、脫脂酸奶等幾種,這些食品富含能量,可避免過勞傷害。

2、適當的運動鍛鍊

有句話,耳熟能詳: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現在的人常常在辦公室對着電腦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不妨時不時起身走一走,看看外面的風景,相信這點時間還是有的,老闆也是准許的。最好下班回家還能堅持鍛鍊半小時左右,舒筋活骨,保持旺盛精力,做一個有策略的“拼命三郎”才能更長久地堅持在工作崗位上。

3、定期的身體檢查

醫生建議,無論青年還是中老年人,也不論體力還是腦力勞動者最好每年做一次體檢,包括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及有關心臟的其他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特別是隱性冠心病,發現疾病,不論輕重,都要及時認真治療。扁鵲治病的故事就說了,不可諱疾忌醫,多少人是因爲覺得小病小災的沒什麼大不了,結果嚴重時,晚期無可救藥,悔之晚矣。

4、保持舒暢的心情

笑一笑,十年少。煩悶、懊悔、憤恨、焦慮、憂傷,是產生疲勞的內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須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個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樂天派。

5、善於勞和逸結合

世界那麼大,你就不想去看看嗎?想做一個懂生活的人,就要學會調節生活,短期旅遊、遊覽名勝;爬山遠眺、開闊視野;呼吸新鮮空氣,增加精神活力;忙裏偷閒聽聽音樂、跳跳舞、唱唱歌,都是解除疲勞,讓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勞症的精神良藥。

6、企業應主動干預

一個有情懷的公司肯定會主動關心員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不是每個老闆都是想着一切辦法去榨乾員工最後一滴血。比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工作室Heldergroen,員工將不會有太多機會加班。爲何?因爲一到每天下午6點,員工們的辦公桌和其他工作臺,將連同電腦一起被劇院升降臺用的鋼纜吊着向天花板升上去。嗯哼,想加班也不會讓你加了,大愛這種老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