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溫州:再創民營經濟發展新高

溫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改革開放前,這裏是一個交通閉塞、位置偏遠的海港小城。因爲人多地少,資源匱乏,三分之二的人處在貧困線以下。依靠改革開放,溫州人先闖先試,闖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子,“溫州模式”享譽海內外。

今年6月,中國社科院和經濟日報社聯合發佈了《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報告,對2017年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進行研究,溫州入選40個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城市。

發力民營經濟,民企佔比達99.5%

溫州是民營經濟發源地,也是百姓創業最活躍的地區。改革開放初期,“生在里弄裏,長在民宅中”的小店小廠遍佈溫州城鄉。

在市區人民西路254號的小店裏,章華妹指着牆上掛着編號10101的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向經濟日報記者說起自己的創業故事,“那時候我才19歲,拿到執照後第一件事,就是開牆破窗,在家裏擺櫃檯,光明正大做生意了”。

1980年12月,跟章華妹一起拿到中國第一批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的溫州人共1844人。到1982年,溫州全市已有專業戶、重點戶13萬戶,從業人員40萬,戶帶戶、村帶村,解決了近120萬城鄉勞動力就業。

如今,溫州民衆創業的活力仍在迸發,2017年底,全市在冊市場主體90.2萬戶,其中企業22.3萬戶,民營佔比達99.5%。民營經濟佔工業產值的95%以上,佔財政收入的70%以上。全民經商、全民創業、全民富裕成爲溫州民營經濟的特色。

2000年以後,溫州低壓電器產品在全國市場佔比達33%;溫州鞋佔全國市場的20%;金屬打火機佔全球80%的份額;低檔眼鏡的銷售額佔全球60%——溫州成爲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等43個“國字號”工業生產基地,湧現出康奈、正泰、森馬等170多箇中國馳名商標,50多箇中國名牌產品和100多個國家免檢產品,品牌總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堅持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

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人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互動模式,推動民營經濟走在對外開放的前列,率先融入全球經濟。目前,溫州有175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創業,還有68.89萬人分佈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

康奈是第一家在海外開出自主品牌專賣店的中國鞋企。該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告訴記者,最多時康奈的海外專賣店達到267家,都建在發達國家大城市的繁華鬧市區。康奈率先實現機械換人、柔性流水線改造、3D運用及電商系統和銷售端信息化改造,研發製版開發效率提升50%以上,280道精細工序道道過關,還掌握了13項核心技術和50項技術專利。“我就是要用工匠精神把康奈打造成中國高端皮鞋製造的標杆。”鄭秀康說。

如今溫州有38萬人分佈在“一帶一路”沿線,溫州民企投資辦廠、資源開發、收購兼併、融資上市及設立境外工業園等多種形式並舉,已牽頭建立3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總建設面積近10平方公里,入駐中國企業228家,涉及行業紡織服裝、製鞋製革、建材五金等,年產值約22億美元,帶動出口近8.8億美元。

探索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低小散”到質量立市,先後經歷打假治劣、名牌興業、信用溫州、品牌強市,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波瀾起伏,從“風險先發”到“率先突圍”,度過一輪一輪危機,至今保持着強大的生命力。

40年來,溫州先後承擔了30項國家級和28個省級改革試點,其中以民營經濟爲主導的資源要素改革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去年“最多跑一次”改革專項評估滿意度位居浙江省第一。今年,溫州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還成爲全國首個獲批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的地級市。

溫州市委黨校教授朱康對告訴記者,當前,溫州民營經濟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和體制機制變革。向來有着敢爲人先創新精神的溫州企業家在工藝技術、創意設計、商業模式、企業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不少企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功。

溫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毛必土說,近年來,溫州緊盯民營經濟發展短板,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民營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加快“溫州製造”向“溫州創造”轉變。2017年,溫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44.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900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087.1億元,佔工業增加值比重62.3%。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12.7%、41.4%、45.4%,新增省級“隱形冠軍”培育企業52家、“專精特新”企業2542家,企業數均居浙江省第一。

“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溫州發展的基礎所在、特色所在、潛力所在、命運所在。”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說,溫州開放的步子將邁得更大,尊重企業家,讓廣大企業順心發展;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讓廣大企業安心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讓廣大企業舒心發展;切實解決突出問題,讓廣大企業放心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