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紅利消失的一年裏,賽場上的玩家們正在焦慮地尋找新的突破口,也有更多人在好奇互聯網的下半場將以何種面貌開啓。

  在衆人的觀望中,市場展現出的景象逐漸清晰: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百度高調地宣佈“ALL IN” AI;越來越低調的馬化騰也開始頻繁在公開場合爲互聯網2B業務站臺,在今年兩會中他甚至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今天我們面臨一個新問題,即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

  近兩年,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等詞彙開始頻繁在新聞標題中出現,但是不難發現,這些新勢力背後有着共同的特點——都在圍繞着B端行業入手。

  2B是開啓互聯網下半場的鑰匙,這個萬億級的市場上活躍着上千萬乃至數億計的中小微企業、製造業公司和供應商,在巨頭眼中這是一片尚未開發完的沃土,而對中小企業來說,這也同樣是一片能成長爲龍頭級企業的土壤。

  然而,儘管阿里、騰訊等已全面介入到產業互聯網,但這個領域還未產生一家大體量級的企業。反倒是新勢力的發展比巨頭們更加靈活,如此前在2C領域,拼多多之於淘寶、京東之於天貓,後起之秀開始對巨頭們發起挑戰。如今在2B的產業互聯網領域,也同樣有一批生力軍在奮力追趕。

  在這個萬億級的產業互聯網市場中,趁阿里和騰訊正在生活領域酣戰,一些新生勢力則開始在巨頭們尚未深度介入的領域崛起。以卓爾智聯(02098)爲例,其通過四年的時間架構出了B2B交易平臺的矩陣,完成了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目前已成爲大宗商品交易及供應鏈領域的領跑者。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也開始向產業互聯網伸出“援手”。智通財經APP獲悉,2019年2月,商務部、科技部、財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商品交易市場 發展平臺經濟的指導意見》,爲加快推進商品交易市場以發展平臺經濟爲重點開展優化升級作出具體部署。

  產業互聯網的戰場上,一切都已準備就緒。

  濃縮的行業發展史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卓爾智聯集團作爲一個“轉型樣本”,見證了整個中國產業互聯網市場從無到有的歷程。陳東昇也在爲《卓爾的故事》作序時寫了這樣一句話:“卓爾的故事是中國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成長的縮影”。

  這一故事起始於2007年,卓爾創始人閻志拿出全部身家建造了“漢口北”,這一年,卓爾邁上了實業的道路,成爲中國商貿物流領域的佼佼者。2011年7月,卓爾赴港上市,成爲港媒筆下的“中國鋪王”,閻志則以76億元的身價成爲當年的湖北首富。卓爾在資本的加持下,其商貿帝國的藍圖也逐漸豐滿了起來,旗下的漢口北也逐步發展成了中國建築面積第一、交易額第二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2014年,互聯網浪潮席捲而來,以電商、O2O爲代表的新勢力對卓爾的傳統商貿業務造成了衝擊,閻志當即提出了卓爾的互聯網轉型戰略。這一轉型很快得到落實,2015年,“卓爾雲市場”正式上線,並與“卓爾購”(在線市場交易)、“卓金服”(線上信用評價體系和供應鏈金融)、“卓集送”(貨運信息交易平臺)構築成了一個互聯網商貿交易閉環。

  此前的傳統商貿業務不但沒有成爲卓爾的絆腳石,其市場、港口、物流反而成爲了其切入交易環節的一大優勢。在接下來相繼建設、入股及併購了卓爾購、中農網、化塑匯、卓鋼鏈、蘭亭集勢等消費品、農產品、化工、塑料、鋼鐵、有色金屬、海鮮等B2B交易平臺,卓爾集團逐漸從一代商貿物流的龍頭轉型爲全球智能交易平臺的構建者和運營者。

  對於卓爾大規模收購了數家交易平臺的這一舉動,閻志曾坦言,卓爾出身於傳統企業,想要發展線上平臺,很難從零做起,因此接入高端資源也是最高效的發展路徑。於是,2016年6月,卓爾發展更名爲卓爾集團,正式褪去物業發展商的標籤,變身爲綜合批發貿易平臺。

  卓爾智聯集團聯席CEO齊志平曾這麼評價過卓爾的第一次改名:“這種變革的動力是來自於卓爾此前的商貿地產業務,這一業務與商業的緊密聯繫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有市場、有商戶,我們轉型爲商戶做服務可以說是順勢而爲。”

轉型、變革、領跑  卓爾智聯(02098)的B2B生態力量

  卓爾的第二次改名源於兩句口號,即“智聯天下”和“智造未來”。2018年7月,卓爾集團改名爲卓爾智聯集團,至此,卓爾B2B智能交易生態的佈局已成型,其通過不斷地整合物流、倉儲、金融、數據風控等平臺資源,使其平臺交易規模逼近6000億元,成爲了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新一代“超級玩家”。

  不同於卓爾的第一次將傳統業務線上化的變革,其第二輪的變革是切入到各種增值服務中。具體來說,卓爾在第一次的變革中積累了足夠的交易體量、人才儲備、大數據處理能力等,基於此,卓爾才得以爲旗下平臺提供金融、物業、物流、跨境、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完成第二次的變革。

  卓爾轉型的成效也迅速被市場所檢驗。在《2018中國B2B行業百強榜》中,卓爾智聯旗下有7個平臺入選,其中,中農網排在第七位。另一邊,閻志也和馬化騰等互聯網鉅子同時上榜,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

  市值應超1500億?

  這一輪B2B浪潮的一大特點,是實現物流與金融供應鏈雙優化。其中,物流是供應鏈最重要部分,而供應鏈優化能夠解決物流中存在的何時何地從供應商中訂購原材料,何時生產,何時交貨等決策性問題,金融供應鏈則涉及到自建支付體系,需要強大資金支持。

  卓爾智聯早在此前的貿易時代就爲物流與金融供應鏈打穩了基礎,如今的轉型也已是水到渠成。

  目前,卓爾智聯擁有了中農網、化塑匯、卓鋼鏈、海上鮮四大境內商品交易平臺,以及蘭亭集勢、卓貿通、CIC 三個跨境服務平臺。而如何讓各板塊融合物流、金融、供應鏈管理的“加成”效應,是卓爾“智聯”的重點,在其B2B生態圈中,卓集送、蘭亭智通等扮演着全球化物流服務鏈的角色,而卓爾金服、卓付通、衆邦租賃、衆邦保理等則爲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卓易通、卓貿通等爲供應鏈管理平臺。

  至於卓爾佈局B2B生態的成果如何,數據最能夠說明一切。

  智通財經APP獲悉,卓爾於此前發佈了2018年全年業績預測,預期集團收入大幅增長逾1.2 倍。而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旗下中農網及化塑匯全年業績取得了大幅增長。

轉型、變革、領跑  卓爾智聯(02098)的B2B生態力量

  卓爾業務結構的變化也十分明顯。2018年中期,卓爾銷售物業及相關服務的收入大幅減少至1.14億,佔比僅爲去年的一半。另一方面,其源於供應鏈管理及貿易業務的收入則大幅增長9.2倍至180億元,該業務收入貢獻了卓爾總營業額的 97.1%。

  此外,卓爾B2B生態圈的各個環節均斬獲了出色的業績。智通財經APP獲悉,2018年,共有1576家批發市場、46萬家商戶及498萬註冊用戶入駐了卓爾購的在線批發交易平臺,實現交易額1500億元;卓集送全年的累計訂單突破5000萬單,日峯值突破12萬單;卓爾金服則圍繞數十萬客戶,藉助線上平臺充分解決商戶融資問題。

  轉型後的卓爾,各線上業務營收大幅增長都足以表明其“智聯”的協同效應已開始顯現。

  不過,儘管卓爾早已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開疆擴土,但其市值仍停留在轉型之前。放眼整個市場,鋼鐵B2B公司上海鋼聯的收入規模也已經超過700億,可見B2B市場規模的巨大,單個公司都可以做到近千億市場。

  然而,目前卓爾的總市值僅爲428億港元,但其交易量早已突破1500億元。如此看來,作爲產業互聯網的生力軍,卓爾智聯市值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