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漢朝傳入我國,對我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佛教思想同儒家一樣,是構建中國文化內核和思維方式的的基石。佛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政治、文化、習俗,甚至日常的語言都受到佛家影響,比如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真相”、“真諦”、“精進”都源自於佛教。

白馬馱經

今天我們就介紹一個看似與佛教和佛家文化無關的領域是如何受到佛教影響的。從南朝梁武帝時期的一次“通貨膨脹”講起,介紹佛教是如何影響古代的貨幣政策的。

古代篤信佛教的皇帝很多,不管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中出家做和尚或是和尚去做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數,如果要在這其中找到一個對佛教最癡迷的人,那南朝的梁武帝應該能名列前茅。整個南朝是一個佛教很興盛的時代,所以纔有“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景觀。首先介紹一下樑武帝其人,在南北朝那個混亂的時代,他是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平心而論,在中國歷史上四百多位皇帝中,梁武帝絕對能算的上是一位好皇帝,在位的大部分時間勤於政事,而且梁武帝的節儉是出名的,所以纔有史書記載的“一冠三年,一被二年”的讚譽。

南朝寺院

但是梁武帝在一件事情上特別捨得花錢—造佛像。

作爲佛陀的狂熱粉絲梁武帝特別迷戀給佛陀造像。《高僧傳》卷十三記載:

“率合同緣欲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匠本量佛身四萬斤銅。融瀉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銅不可稱計。投諸爐治隨鑄而模內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啓聞。敕給功德銅三千斤。”

製作佛像的材料大部分是金、銅等貴金屬,銅作爲當時主要的貨幣材料,開採冶煉的難度很高,如此大規模的使用銅來造佛像,勢必影響市面上流通的銅錢的數量。實際上,造佛像大部分的銅也是通過熔鍊銅錢而來的,高僧傳中有記載“又有大錢二枚猶見在衣條”,在佛像上仍可以看到尚未熔鍊的銅錢。

在南北朝時期,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人口大規模的南遷,帶來了大量的人力,南朝的幾個朝代都注重發展商業,對商業稅的稅收很輕,只有百分之四,所以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隋書·食貨志》有記載:

“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爲散估。歷宋齊梁陳,如此以爲常。以此人競商販,不爲田業,故使均輸,欲爲懲勵。”

學過現代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商品的繁榮必定帶來貨幣發行量的增加,那個時候的貨幣主要是銅,而大量的銅被用來鑄造銅像,所以梁武帝也要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梁武帝想到的方法是用更容易獲得的鐵來鑄造錢幣,這就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一幕,以鐵爲幣。用鐵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爲鐵便宜,並且容易獲得,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就是貨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就是“通貨膨脹”,再加上製作鐵幣的成本很低,所以導致了私鑄錢幣氾濫,市場上流通的鐵幣一時間大量增加,又加劇了通貨膨脹,造成了物價瘋漲,正如史書中記載的及大同已後,所在鐵錢,遂如丘山,物價騰貴”。

梁武帝畫像

梁武帝這樣大規模的修建寺院,建造佛像並沒有造福民衆,相反的造成了通貨膨脹,搞得民窮財盡。而佛教也並沒有認可梁武帝的這樣的行爲,史書記載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的如下對話:

當年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無功德。”梁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達摩祖師回答:“無功德。”梁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

我們不去探討深刻的佛理,但是從梁武帝和達摩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來佛教對於這種勞民傷財的造像行爲也是不認可的。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佛像和銅錢之間一直是一對矛盾,上文中寫的梁武帝是用銅錢去鑄造佛像造成了通貨膨脹,而與之相反的情形也同樣存在。佛家有著名的“三武之難”,說的是歷史上三次官方的滅佛運動即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武帝在建德三年五月大規模的廢佛毀像,同年六月就開始鑄造以一當十的五行大布錢。唐武宗更是直接明言“天下廢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滅佛之後貨幣流入市場,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達摩一葦渡江

但這一時期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並不是佛教造成的,其本質是梁武帝的個人愛好對佛教產生的權力效應。對於皇帝而言,如果他自己有了某種愛好,所有的人都會去迎合他的愛好,進而利用皇帝愛好達成個人的目的。所以這也是爲什麼古代對明君的標準之一就是不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因爲一旦有自己的喜好,就會被權力放大,這就是所謂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梁武帝造佛像引起的通貨膨脹和“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實質是一樣的。民間曾流傳清朝的皇帝有“喫菜不許過三匙”的祖訓,連自己喜歡喫的菜都不能多喫,這也是爲什麼皇帝叫“寡人”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資料:《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實錄》、《隋書》、《高僧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