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我們不妨講一個小故事。

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日本始終在進行大規模軍備更新,但是受限於當年日本製造業的技術條件,以及日本人奇葩的腦洞,絕大多數產品不是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就是水準低劣不值一提。

當然這中間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產品,比如耳熟能詳的擲彈筒、30式刺刀、九八式鋼盔等等,實戰效果足以和同期歐美列強的單兵裝備比肩。這其中擲彈筒和刺刀因爲成型很早,得以大規模列裝,但九八式鋼盔這東西是1938年才定型的,日本貧弱的生產能力決定了這些剛開發的“精品”根本無法大規模列裝,所以二戰戰場上日軍普遍配發的依舊是老式的30式鋼盔。反而是二戰結束後,中國通過研究繳獲的日本鋼盔,開發了並大規模列裝瞭解放軍的第一代鋼盔:GK80型,所以嚴格的算起來,新中國早年的鋼盔,基本是純正的日系技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

第一,以次充好是日本人的傳統技能。

第二,技術可以形成先發優勢,但技術是可以被學習的——哪怕是軍工技術都不例外。所以技術只能決定你一時的水準,而真正決定發展前景的是實打實的硬實力:工業基礎,人口,土地資源,市場規模等等。

以這些硬實力爲衡量標準,日本並不具備一個製造業大國的基礎。

但日本卻切實的當了幾十年的製造業大國,這不得不說是非常滑稽的一幕。

筆者在《從神鋼造假看日本製造業神化的破滅》一文中曾經提到,日本經濟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大國政治博弈的產物。所以當政治籌碼失去意義的時候,經濟泡沫就必然破裂。然而日本的製造業神化卻沒有跟着經濟大環境一起崩潰,這是很不科學的一件事。

近期神戶制鋼造假醜聞爆發,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日本製造業,這應該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筆者看來,“日本製造”早就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活着的是“日本製造業”。日本製造業是一個行業;而日本製造則代表着產品。

製造業的繁榮,依賴於產品的質量,有質量纔有口碑,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客觀規律。然而產品的質量卻並不是達成製造業繁榮的唯一條件。某種意義上,吹出來的口碑也是口碑,一樣可以引發繁榮的表象。

還是以鋼鐵爲例好了。

中國有一個段子:日本在華車企的鋼材都要從日本本國進口,爲什麼不用中國鋼?因爲國產鋼管硬度不行會彎曲變形或無法焊接。甚至連螺絲釘也要進口日本的,因爲國產螺絲打不進日本的鋼管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種屬於比較淺顯的謠言,稍有點專業知識的都能看出來。就算沒有專業知識,在汽車市場裏“日系車皮薄餡大不耐撞”也是十分出名的調侃,實在是算不上硬度高。

而就是這種淺顯的謠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流傳甚廣的。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與日本媒體的宣傳模式息息相關。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日系製造品質好”都是日本媒體孜孜不倦的宣傳口徑,加上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日系產品也確實可圈可點。還是以鋼鐵產業爲例,電線和發條等材料、機械、電力相關的鋼材產品,日本確實處於頂尖地位。這種頂尖地位集中在很小的範圍內,只不過在媒體的宣傳下,“日系製造品質好”的觀念被擴展到了整個鋼鐵行業,甚至整個日本製造業,最終在整體經濟下滑的大環境裏,保住了日本製造業的神話。

這種宣傳模式其實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這次事件的主角,日本第三大鋼企神戶制鋼來說,他在2011年進口了一個150噸的電渣重熔爐,這玩意是生產炮鋼的,而在此之前,日本根本無法自產炮鋼這種高強度的武器用鋼,這算是日本“零的突破”。而按照我國已故金屬專家王儀康先生的回憶,中國早在1965年前後就已經能完全自主的生產炮鋼了。如果按日本的宣傳方式,那中國是不是可以說自己的鍊鋼技術領先日本40年?

類似鋼鐵神話的宣傳模式充斥着日本的整個製造業,如果說電子元器件、汽車、機器人等產業,日本還能享受技術先發優勢的紅利的話,那馬桶圈、電飯煲、電子產品就純粹屬於吹出來的製造業神話了。

真實的日本製造業,你能看到的是三井的假鋼,神戶的假銅,奧林巴斯的假賬,鈴木和三菱的假車,高田的假氣囊,甚至還有日產的假員工……

爲什麼有恃無恐,因爲即便產品質量不過關,在媒體的背書下,也可以憑藉過去積累的聲譽把問題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媒體一方面保住了製造業神話的桂冠,一方面也助長了製造業人員的造假風氣。

畢竟,“工匠精神”吹不圓了,還可以用“躬匠精神”頂一頂,沒有什麼是鞠躬解決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就鞠兩次!

說起來,日本的“躬匠精神”退步的比“工匠精神”更快,早期的謝罪文化是要切腹的,後來變成了上吊,再後來是“土下座”的下跪,現在居然只剩下鞠躬了,不得不說,日本人的羞恥心也是越發不值錢了。

在神話的定義中,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人類思考並結合自己的想象力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和故事。

從這個定義來說,“日本製造業神話”這個詞倒是頗爲準確——神話,總有破滅的一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