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小年”是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和“小年下”。这天晚上人们会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来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说下届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在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王是谁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老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

小年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知多少

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人们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真诚的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送灶时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时陈设的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现在统称为麻糖。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北方称为“扫尘”,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剪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沐浴理发

小年时,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吕梁地区还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舌尖上的小年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胃健脾,滋阴清火的功效。灶糖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对于每个远在他乡异国的游子来说,小年的到来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它告诉你,该回家过年了。

不论身在海角天涯,或是与家远隔千山万水,都一定要穿越人山人海,穿过疲惫的日夜,只是为了——回家过年!

                                                                                                         就爱山西综合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