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3月18日,由北京衛黃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主辦、湘一立信教育集團承辦的“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啓動儀式暨“紅色文化進軍營”讀書匯活動(鐵血系列一)在京舉行。《我的爺爺朱德》作者、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之孫、原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朱和平將軍;《戰場無亞軍》作者、軍事科學院軍事法制研究院劉洪順博士;《血染的風采》作者、一等戰功榮立者、陸軍航空兵研究所研究院胡國橋主任;解放軍出版社數字出版室主任、副編審閆永春博士;節目製作方中廣天擇代表,《鐵血少年行》總導演顏屹峯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英雄事蹟提振士氣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軍隊黨的建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推進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傳承紅色基因,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於弘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永葆人民軍隊政治本色,具有重大深遠意義。“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啓動儀式暨“紅色文化進軍營”讀書匯活動正是貫徹落實“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積極實踐。爲此,基地沈政委向傳播紅色文化,幫助官兵注入紅色基因的文化工作者們表示真誠的敬意,並對衛黃文化積極推廣紅色經典文化所作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本次活動中,朱和平將軍以“鐵血朱德”爲題做了主題發言,用幾個小故事深情回憶爺爺朱德元帥的光榮事蹟和其偉大品格。“撫育部曲親如子,接遇工農藹如風。席間笑談胸襟闊,最從平淡見英雄。”世人眼中的朱德總司令的形象一直都是寬宏大度、慈祥和藹,但是對於從小就生活在他身邊的朱和平將軍來說,他在爺爺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血性”,南昌起義後的石徑嶺遭遇戰中,朱德同志身先士卒親自殺出一條血路;過雪山草地時朱德想方設法幫助全軍渡過難關;抗日戰爭中的古縣狙擊戰儘自己全部力量挽救危局。朱和平將軍評價爺爺朱德元帥的血性:“在困難與敵人面前他是一位鐵血勇士,不忘初心,做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這是朱德貫穿始終的信念,這種對信念毫不動搖的堅守,是他的血性”。果斷、睿智、不怕犧牲、英勇善戰,朱總司令爲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意志堅如鋼,度量大如海”的光輝形象令現場上千名官兵震撼動容。

軍中英雄時代標杆 熱血鑄就血染風采

《戰場無亞軍》是一部書寫中華民族血性史的著作。作者劉洪順博士現場分享了該書的創作初衷和創作歷程,令現場上千名官兵熱血沸騰。劉洪順博士表示:“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深受教育,通過不同的故事我體會到有血性的人生纔是燦爛的人生”。而關於如何做一名血性軍人,劉洪順博士認爲:“共和國是紅色的,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旗幟,所以軍人的紅色必須是高級紅,就是要將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思想上,這種高級紅是勝利、是勇敢、也是血性”。正所謂:“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溺,弓馬不素習而欲戰者,未有不敗者。”《戰場無亞軍》一書中有對歷史問題的深刻追問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反思,縱貫兩千年,以史爲經,以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爲緯,多維度、立體化闡釋軍人血性的五大要素“忠、勇、義、智、嚴”,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四十年前,在衛國防禦邊境的陣地上,《血染的風采》作者胡國橋主任奮勇殺敵,血灑疆場,榮立一等戰功;四十年後,在軍事科研和政治教育的陣地上,他苦心鑽研,開拓創新,再創新的佳績。《血染的風采》一書講述大量真實的軍中內容,展現軍中英雄除了血性,還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與擔當。現場,胡國橋主任講述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16歲烈士的英雄事蹟,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最後一個因作戰而犧牲的戰友的故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胡國橋主任表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至今九十多年的歷史中,有無數像他們這樣的優秀軍人爲中國革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默默奉獻。他們是祖國人民優秀的兒子,是共和國優秀的戰士,他們用鮮血寫就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忠心,年輕的生命在戰火中永恆”。

解放軍出版社數字出版室主任、副編審閆永春博士發言:“紅色經典,可以明示方向、給予力量、增強信心,讓我們不會忘記革命前輩和英模先烈,不會忘記我們這支隊伍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他表示:“人民軍隊,是一個大熔爐,是一座紅色基因寶庫,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是紅色,把紅色作品出版好、宣傳好是軍隊出版人的重要職責。”

以史爲題致敬先烈 《鐵血》鍛造血性少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是我軍鑄魂育人思想的與時俱進,也是強軍興軍的時代要求。基地廣大官兵在讀過這三本書後,熱血沸騰。六連學兵範宇海讀了《我的爺爺朱德》後發言:“學習朱德元帥,到底學習什麼,我認爲,一是永葆恆心,堅決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爲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不斷探索、不懈奮鬥;第二是竭盡忠心,爲黨和人民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第三是充滿着熱心,對社會主義的建設任勞任怨;第四是滿懷着愛心,對人民羣衆全心全意,甚至奉獻自己的一生;第五是保持公心,恪守原則,一生堅定信念。”三連學兵白金禧以《銘記血染風采,砥礪血性之路》爲題,談了《血染的風采》讀後感。他說:“我們人民軍隊,是祖國的兒子,是人民的戰士,當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願背起行囊,扛起鋼槍,將豪言壯語深埋心底,用熱血和身軀詮釋中國軍人的血性。”

七連學兵王博文對《戰場無亞軍》深有感觸,他表示:“一個人永遠不會被別人打到,能夠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血性是軍人永遠的底色,充滿血性的人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能夠堅定信念,頑強不屈地堅持到最後一秒。”

少年強則國強。黨中央明確指出:“培養好少年兒童是一項戰略任務,事關長遠。”爲此,衛黃文化策劃出品了中國首檔少年國防軍事教育節目《鐵血少年行》。該節目以鍛造血性少年爲主題,“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尋找軍中“閃亮的名字”,展現人民軍隊優良革命傳統和新時代人民軍隊形象。傳承紅色基因,從少年抓起!節目製作方中廣天擇代表,《鐵血少年行》總導演顏屹峯介紹了該節目並談了入營體驗。顏屹峯表示:“不僅僅在軍隊中傳承,更要將紅色精神傳遍華夏大地的家家戶戶,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血性的種子”。他的發言讓現場官兵感受到主創團隊對英雄先烈的崇敬,以及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血精神的創作態度。

活動最後,衛黃文化總經理武曉雨向部隊基地贈送了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軍旅書法家丁嘉耕老師的書法作品,書法家譚開、張義勝也現場揮墨爲此次活動題詞,送文化進軍營。湘一立信董事會代表姜雅芳上臺向現場領導、嘉賓及廣大指戰員官兵表示感謝,向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活動最終在大合影中圓滿落幕。

“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啓動儀式暨“紅色文化進軍營”讀書匯活動的舉辦,具有重大深遠意義,讓大家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有助於紅色精神的代代相傳。作爲本次活動的主辦方,北京衛黃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不忘初心,始終肩負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大力傳播紅色文化精品。“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是長期開展,長遠發展的文化工程。除了舉辦紅色文化進軍營,打造少年國防軍事教育節目外,衛黃文化後續還將打造紅色主題影視劇、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等一系列紅色文化特色項目,爲紅色文化的發揚光大增添新動力和更廣闊的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