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

怎樣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

全國高等學校從七七級開始,恢復鍛鍊寫作學術論文的制度;三年級同學要寫學年論文,四年級同學要寫畢業論文,並進行論文答辯。從1981年起,全國要實行學位制度,凡申請學位的都要提交學術論文,並進行論文答辯。這是爲加速提高我國學術水平,以適應四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在這個時侯,大家都很關心怎樣寫學術論文的問題。我想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這方面的體會,供大家參考。我從1957年到1961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文藝理論研究生,1960年在楊晦老師的指導下寫過畢業論文,在楊晦、遊國恩、吳組緗、林庚、王瑤等教授組成的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下進行過論文答辯。

1961年畢業分配到四川大學中文系任教後,指導過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的寫作,擔任過畢業論文答辯的審查委員,在1962年5月27日《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談談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今年5月,繫上又要我給七七級同學做過一次如何寫學術論文的報告。現在,在這些文章和報告的基礎上,再做增補,寫成此文。

一、幾種論文的區別和聯繫

大學三年級寫的學年論文,四年級寫的畢業論文,大學畢業後申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論文,四種論文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我的體會,它們是由淺入深的關係。四種論文在學術水平上有區別:學年論文是在大學讀了兩年基礎課,具備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後,初次鍛鍊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個學術問題的能力。論文的題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長,涉及問題的面不宜過寬,論述的問題也不求過深。初試論文寫作,主要是取得撰寫論文的經驗,初步掌握撰寫論文的方法,爲今後寫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奠定穩實的基礎。

在大學的前兩年,基本上是聽講、看書,接受前人已有知識;而寫論文,就不是聽講、看書、做筆記、彙總前人知識了,而是要求自己運用前人知識去開始解決一些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了。這就是撰寫學年論文,面臨的新任務。

因爲是初次學做一件新的工作,所以學年論文的寫作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論文提出和解決的問題,可以小一點,但卻又必須是本學科中比較重要的。自己應該儘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點新的看法。

畢業論文,是在撰寫學年論文,取得初步經驗後寫作的。它的題目比學年論文應該大一點,深一點,其基本標準,我認爲應該是:通過畢業論文,可以看得出它反映作者能否運用大學三四年間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

它的題目,當然不可能囊括三四年來所學的全部知識,也不可能囊括本學科某一基本問題的全部。如果它只論述某一基本問題的某一重要側面,或是多年來、或是當前大家感到有疑難的某一點,也是可以的。

爲了要解決這一點,需要動用三四年來所學的基礎知識,需要有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論文論述的雖只是一點,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學術水平,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寫得好的大學畢業論文,達到了學士的水平,就可以取得國家授予的學士學位。

因此,論文的題目雖然可以是着重談某一點,卻不應該是雞毛蒜皮、無足輕重、沒有重要意義的隨意一點,而應該是在本學科中帶有基本性質的某個重要問題的某一重要側面或某一當前疑難的焦點;解決了這一點,有推動全局的重要意義。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對作者說,這是沒有做過的新工作,所以,畢業論文的寫作依然應該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

申請碩士學位的學術論文,相當於大學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其學術水平,應該更高,應該能反映出所掌握的某一專業知識的深廣度,對某專業的基本問題和重要疑難有獨立的新見解,對這個專業的學術水平的提高有推動作用。

碩士論文的寫作,在有條件的時侯應該在研究生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但它更多地要求作者獨立思考。

申請博士學位的學術論文,應該能反映出對某一學科有關的領域有深邃廣博的知識,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對某學科提供創造性的見解,對此學科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或對此學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這種論文,是在作者有了相當淵博的知識和熟練的研究能力後獨立撰寫的。

四種論文,由淺入深,前者爲後者做了準備,提供了經驗。這種準備,可以表現爲四種論文都是論述一個專業問題,逐步擴大加深;也可以表現爲四種論文論述四個不同的專業問題,但前者在研究和寫作的方法上爲後者準備和提供了經驗。

正因爲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爲學位論文提供經驗的意義,所以在一開始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時,就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寫作方法。下面就想着重在這方面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二、明確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

首先要確立一個指導思想:撰寫學年和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活動,開始學習,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某一專門學術問題的方法,鍛鍊撰寫論文以解決某一學術問題的能力。

通過論文,也可以考查出同學已掌握的知識面的深廣度和寫作表達能力等等,但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不在於此。考查掌握知識的深廣度,主要是各種考試的任務;考查寫作表達能力,是寫作課寫作練習的任務。一篇論文,不可能反映出同學已掌握的全部知識,也不能僅限於反映出能否字通句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

明確了主要目的,就可以由此解決一系列問題,知道該在什麼地方下功夫。因爲一篇論文不可能反映出已掌握的全部知識,所以就不必企圖在一篇論文中塞進自己的全部知識,不要以爲塞得越多越好,不要想借此炫耀自己知識淵博。

應該着重考慮的是,如何針對自己選定的論文主題,在此範圍內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動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中能有助於分析和解決這問題的材料,進行分析和論證,學習正確地提出問題和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鍛鍊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明確了這個主要目的,就不必去追求寫全面論述性的大問題(初學者這樣做,往往容易羅列衆所周知的已有知識,寫得大而空,不能切實地提出和解決一點新問題)。所寫的主題,可以很小,卻又是重要的。

如果能動用已有知識,並擴大加深對有關材料的掌握,往深處鑽研和挖掘,能夠提出一點新的見解,科學地解決一問題,表明自己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初步具有了獨立解決專門問題的能力,那麼也就達到了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

雖然所論述的是一個小問題,但是作者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那麼他今後也就能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決其他專業問題。所以,學習方法和鍛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也因此,同學要求教師的,主要也應該是指點科學研究、寫作論文的方法,而不應是要求教師告訴有關這問題的全部材料、知識和論點。

一方面,教師不可能對所有同學研究的專題都做過研究,都已有完善解決問題的結論;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要教師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並不能培養和鍛鍊同學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說可以減輕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放任不管。毫無疑問,教師應該在同學寫作論文的整個過程中給予具體的方法論的指導。

由於教師比較熟悉這一專業的難題的來龍去脈和關鍵所在,知道可從哪些方面去找材料,哪些材料是重要的、必讀的,該如何發現問題,該從哪些線索入手、找到突破口,該針對哪些焦點去深入鑽研思考,所以教師應着重在這些方面給同學以指導。

由於我們把主要目的着眼於使同學得到鍛鍊,學得科研方法,所以,上述各點,也不一定要求教師一開始就和盤托出,全部告訴同學。

最好的做法是先讓同學自己試着去找材料,區分重要的與不重要的材料,尋找突破口,進行分析和研究,要求同學經常向教師彙報自己每一步做法,存在的困難和疑問

然後教師針對同學存在的問題,給予具體指導,特別是在治學作風和研究方法上給予指導,及時指出同學自己沒有發現的不正確之處,不周到不細密之處,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及如何克服缺點的正確途徑。

讓同學自己先試着做一遍,然後幫助他認識到不足之處,幫助他掌握到克服和改正的方法,這樣的指導能對同學有切實的功效,使他能牢固地深刻地領會和掌握,一輩子也不會忘卻。不經過他自己實踐,輕易告訴他全部方法和觀點,給他的印象往往是很浮淺的,他並不一定能有切實的領會,並不一定能牢固地掌握住。

三v要有寫作論文的勇氣和信心

很多同學初次撰寫論文,常常有勇氣和信心不足的問題,這和他們有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有關:他們往往認爲寫論文必須要有廣博的學問,他們認爲自己還太年輕,讀的書還太少,知識不足,沒法寫論文;在這時寫論文,自己最多隻能到書本上去抄錄一些現成的論點和材料來,自己很難想出新的論點來。因此,他們往往想等自己再多讀點書以後纔來寫論文。

首先,應該肯定,讀的書很少,知識貧乏,是沒法寫論文,提出新的見解來的。認爲自己無須讀前人的書,隨便談點自己的看法,就可以產生紮實的好論文來,當然是不對的。

但是,另一方面的極端也是不對的,要把有關的書讀完才寫論文,也是不實際的想法。書是讀不完的,應該讀一點用一點。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已經讀了一些基礎課,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現在是要在這個基礎上,針對科研題目特定範圍的需要,再加深加寬,再讀一點有關的書,再蒐集一些材料來提出和解決一個專業問題,藉此鍛鍊科研能力。

年輕,就一定不能寫出有新見解的好論文嗎?當然不。年輕,思想敏銳而活躍,正是進行科研的有利條件。歷史上有很多年輕人做出了成功的科研成績,就是證明。

從文藝創作說,曹禺二十三歲寫出了《雷雨》,是他本人的成名作,也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作,並不比他後來思想學識更豐富了的中、老年時的作品差。從文藝評論說,著名的杜勃羅留波夫(1836——1861)只活了二十五歲,他寫的《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等論文是不朽的文藝評論,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文藝評論工作者好好學習的必讀書。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著《生活與美學》(1855年初版),是他在二十七歲時出版的學位論文。

他在這篇論文中向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美學大膽挑戰,有尖銳的戰鬥的論辯的特色,對唯物主義美學做出了科學的建樹。這篇論文是全世界美學研究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至今所有學習研究美學的學者的必讀書。

作者在這篇論文初版的33年後給論文寫第三版序言時說,他只改了一些很小的問題,沒有大大修改它;他在晚年看青年時代寫的東西,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這些事實,都證明青年時代只要以正確方法深入鑽研一個問題,是完全有可能寫出好論文來的,並不一定要等到了自己書讀得更多的老年纔開始執筆寫論文。

在自然科學方面,青年時代就做出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十九歲就發現了單擺定律,二十六歲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和拋物線運動,二十九歲發明了空氣溫度計。

牛頓十歲能觀察天象,十六歲用實驗和理論的方法測量風速,二十三歲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數學大王”高斯,七歲可以解級數和,十七歲提出最小二乘法,二十二歲證明實函數代數定理,二十四歲開創近代數論。被譽爲全能物理學家的費米,二十五歲就以“費米統計法”聲震學壇。航空大師卡門,三十歲以“卡門渦街”理論名垂科學史。

年輕人讀的書即使不很多,但只要肯鑽研,方法對,完全可以寫出好論文,比讀書讀得多的人有成就。因此,我們應該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寫好論文。當然,我們並非說,青年可以自恃頭腦靈活而不讀書。

前面說到的杜勃羅留波夫雖然只活了二十五歲,但讀書的數量是很驚人的。只是十三歲那年,他就讀了411種書。他把一切空閒時間都沉浸在讀書裏。而且,他不是死讀書。他不但閱讀的範圍非常廣泛,而且每讀一本,就苦苦地思索,養成了銳敏而正確的判斷優劣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只要我們刻苦鑽研和思考問題,把所見到的前人論述一一用實踐去檢驗它,把它一分爲二,孰是孰非,把正確的錯誤的區分開來,分別排隊研究,就自然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對前人的觀點做出補充、發揮、糾正、批駁,就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新觀點,產生自己的學術論文,就不會只是停留於抄錄前人的現成的觀點和材料。

相反,如果不思考,只是死讀書,即使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也還是不會有自己的新見解,也還是寫不出自己的學術論文。

由此可見,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態度和方法,對於樹立信心,使自己敢於去從事論文寫作,是關係極大的。在寫作之前,要有勇氣,敢於去幹。猶如要學游泳,必須敢於跳下水去實踐,在幹中學。否則,站在岸上,聽一輩子的游泳知識,也還是學不會游泳。

四、確定題目和論證角度

在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明確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樹立信心以後,第一步是要確定一個恰當的具體題目,然後才能圍繞題目需要,開展一切準備工作。

題目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太大了,力不勝任,難於完成,一定失敗。太小了,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不利鍛鍊。

免責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