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扣“匯率操縱國”帽子,美國財政部在打自己耳光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這是25年來,美國首次認定中國爲“匯率操縱國”。中國央行對此發表聲明稱,這一標籤不符合美財政部自己制訂的所謂“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是任性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爲,嚴重破壞國際規則。美國之所以指控中國爲“匯率操縱國”,主要與前一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離岸、在岸雙雙跌破7元有關,美國財政部認爲,這是中國“操縱匯率”的結果。

實際上,美國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並非首次。在1992年至1994年間,美國曾5次將中國認定爲“匯率操縱國”。如今再次祭出“匯率操縱國”的“殺威棒”,不過是舊瓶裝舊水,逼迫中國在中美貿易糾紛中不斷讓步,爲美國獲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不僅邏輯荒謬,目的不純,也根本不符合美國認定“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其行爲無異於自打耳光。

首先,美國認定“匯率操縱國”的量化標準有三個:一是某個國家對美貿易盈餘超過200億美元;二是該國經常性項目盈餘佔GDP的比例超過3%;三是該國通過買入外匯促使本國貨幣貶值的買入量超過其GDP的2%。當一個國家同時滿足這三項標準時,美國纔會將其認定爲“匯率操縱國”。

而現在,中國僅滿足美國單方面制定的“匯率操縱國”三項指標中的第一項標準,並沒有達到後兩項指標,卻被美國財政部無端扣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其邏輯是何等荒謬?

其次,美國此舉,根本無視中國在匯改領域取得的進展與成績。人民幣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逐步演進至現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經歷了1994年匯改、2005年“721匯改”和2015年“811匯改”三次重要改革,每次改革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都不斷增強。“ 811 匯改”更是成爲分水嶺,人民幣匯率從此告別單邊升值模式,有彈性的雙向浮動成爲新常態。

另外,“811匯改”改變了“人民幣單一盯住美元”的機制,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籃子貨幣。這意味着,人民幣與美元“一對一”的匯兌模式已發生根本變化,人民幣匯率的上下浮動,不僅僅會對美元產生影響。人民幣匯率“破7”,僅僅是對美元的貶值,對英鎊、日元、澳元等其他主流貨幣仍保持浮動升值的趨勢。這說明,人民幣匯率“破7”背後,事實是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升值,而不是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貶值,其根源在於美元,而非人民幣。因此,美國指責中國“單方面操縱人民幣匯率貶值來獲取好處”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難以自圓其說。

第三,匯率波動是把“雙刃劍”,就像硬幣的兩面,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程度很難說是單純的好與壞。對於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破7”,固然會給部分出口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利好作用,但同樣會對進口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有些企業會受損,但有些企業會受益。認定美國因人民幣“破7”而全面受損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

外界普遍認爲,美國強行爲中國扣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不過是爲了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增加新的施壓籌碼。但美國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經濟基本面目前保持向好態勢,進出口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優化過程中,呈現更爲開放和均衡的發展趨勢。201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中國與新興貿易伙伴(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額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今年通過一系列刺激內需政策,如大規模減稅降費等,不僅爲企業減壓,也在促進內需上發揮了明顯效果。

對於美國財政部的無理指控,中國央行已充分表明立場:美方不顧事實,無理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是損人又害己的行爲,最終會自食其果。奉勸美方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到理性和客觀的正確軌道上來。

□楚天 編輯 汪世軍 校對 郭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