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冼星海在延安。冼星海(右)在延安。

1938年秋,冼星海接到了來自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希望他能去擔任音樂教授的工作。1938年10月3日上午,冼星海和妻子錢韻玲打扮成僑商,衝破一道又一道封鎖線,一同來到了延安。這座千年古城的景色似乎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美好。但滿街身着灰軍裝的八路軍,和他們樸素從容的面貌,卻讓冼星海感到新奇和振奮。

在魯迅藝術學院,冼星海驚訝的發現,這樣條件艱苦、而又學習熱情高漲的大學,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在這偏遠的西北,冼星海在這羣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中,找到了真正的歸屬感。這一年,冼星海第一次換上了八路軍的灰棉襖,第一次坐在安靜溫暖的窯洞裏,開始繼續他的音樂創作。

冼星海首次前往延安見到這些情景,頓時感覺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冼星海(右)在延安

冼星海後來回憶在延安的生活時,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那裏每星期有兩次肉喫,兩次大米飯或面喫,這比起上海、武漢雖不如,但自由安定,根本不愁生計,則是那些地方所沒有的。”冼星海很快適應了延安這個全新的環境,開始學習過簡單的生活,和大家一起上山勞動、一起在窯洞裏學習音樂,過的津津有味。然而這座後方的根據地,並沒有真正遠離抗戰的烽火。

冼星海首次前往延安見到這些情景,頓時感覺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冼星海在延安

1939年的春節,人們清早起來打掃清潔,歡歡喜喜的串門拜年,團年飯還沒有喫下,窯洞裏新年的喜氣就被日軍飛機的轟炸衝了個乾淨。延安最厲害的一次轟炸就發生在冼星海的住所附近,一下炸死了47個人,而冼星海保持多年的創作手稿,也在那牆倒屋塌的瞬間,化成灰燼。

這場轟炸之後,更加激起了冼星海對民族尊嚴的渴望。他萌發了要爲自己的祖國寫一部救亡圖存的大作品的想法。爲了尋找創作靈感,冼星海曾經深入到戰鬥最前沿,傾聽戰士們的心聲;他也曾親自參加第一線的生產勞動,感受勞動的光榮;延安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冼星海追尋夢想的身影!

冼星海首次前往延安見到這些情景,頓時感覺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冼星海在延安

冼星海一連寫出了《生產大合唱》、《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不斷地激勵着抗日軍民勇敢前行。但是,這些歌曲還遠遠不能滿足冼星海澎湃的創作激情。究竟什麼樣的作品,纔是冼星海最想要創作的呢?

冼星海首次前往延安見到這些情景,頓時感覺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冼星海和魯迅藝術學院的學子

就在冼星海苦苦追尋夢想的時候,1939年2月,冼星海在上海時認識的老朋友詩人光未然在行軍時不慎摔傷,被送到延安來住院治療,作爲朋友,冼星海前去探望!,但是誰也沒想到,這本應該是一次非常平常的老朋友見面,卻撞出了火花,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音樂史詩!

冼星海首次前往延安見到這些情景,頓時感覺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光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