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個瞬間。但過去的20年,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卻是一個跨時代的階段。從一小步到一大步,公募基金對中國證券業的貢獻巨大。

20年前,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式誕生。即便是當初最核心的那批初創者也未曾預料到,公募從點滴起步,以專業開道,與時代同行,彈指20年間便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大時代。

公募之“大”,在於其普惠,她深遠影響着廣大投資者的理財觀念和行爲,樹立起現代理財文化的標杆;公募之“大”,在於其專業,她深刻改變着機構投資者的行業生態,成爲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公募之“大”,在於其擔當,她大力推動普惠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以實際行動踐行時代使命;公募之“大”,在於其引領,她把價值投資傳授給最普通的投資者,把投資者的目光引向全球市場。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站在行業發展的新起點,公募基金如何用專業創造價值、持續推進普惠金融和養老金融的發展,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化大趨勢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爲整個行業必須深入思考的命題。

其時已至,其路修遠,其興可待。誰也不知道,這個行業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會發生哪些故事。或許,下一個20年,中國公募的發展依舊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當基金理財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20年前,一種新的大衆化金融產品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今,平均每兩個中國公民就有一個是基金持有人。

“基金理財不再只是口號,早已成爲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有着“基金教父”之稱的範勇宏如此評論。

過去20年,公募基金不斷創新,產品類別日益豐富。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基金產品數量從1998年僅有的5只封閉式股票基金髮展至2018年8月的5382只,管理資產規模達14.08萬億元。

即便是當初最核心的那批初創者也未曾預料到,公募從點滴起步,彈指20年間便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大時代。

回望行業發展歷史,易方達總裁劉曉豔笑言:“當時以爲,只要有20多億元的規模,就可以過一輩子了。”

如今,有一批大型基金公司管理着上萬億元的資產規模。

過去20年,公募基金爲投資者提供了可觀的長期回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行業累計分紅1.71萬億元。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16.5%,超過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高達8.8個百分點;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7.2%,超出現行3年定期存款利率4.5個百分點。

經過20年的發展,基金行業早已成爲養老金投資的主力軍。從投資回報看,基金管理公司受託管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各類養老金1.5萬億元,在養老金境內投資管理人的市場份額中佔比超過50%,並總體實現了良好收益。以社保基金爲例,2001年至2016年實現年化收益率8.4%,2017年收益率在9%左右。

在範勇宏看來,基金產品惠及萬衆,讓無數普通人享受到了金融服務的公平,這樣的普惠金融更有社會意義。

目前公募基金正陸續推出首批養老目標基金,這成爲中國基金行業發展歷史上最重磅的創新產品之一,它將爲投資者提供養老金投資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也將成爲養老金第三支柱的核心產品。

從美國經驗來看,養老金的入市對股市影響巨大。養老金規模的擴大和不斷流入給美國股票市場帶來了持續的增量資金,推動股票市場長期走牛,而股市良好的長期回報又反過來增強了養老金在權益市場投資的信心。

諾德基金的董事長潘福祥早就意識到,伴隨養老金和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的入市,公募基金如何迎接挑戰,開發設計出更多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需要的產品,將是下一輪競爭的焦點,也是行業發展和分化的開端。

制度先行成就現代理財標杆

20年來,公募基金沒有不良資產,沒有剛性兌付,也沒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因經營不善而被接管或破產倒閉。範勇宏感慨:“這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也是一個東方國家公募基金髮展史上的奇蹟!”

“如果要問基金業發展20年緣何會取得如此成績,制度建設應該是其中一大因素。”作爲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第一位總經理,如今已是國泰基金董事長的陳勇勝告訴記者,“監管層極具戰略眼光,制度先行,使得公募基金成爲中國最透明也最合規的資產管理機構。”

陳勇勝認爲,這也是在金融行業中基金公司出事最少的原因所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公募基金是國內監管最嚴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資產管理機構。

中國公募基金從一開始就充分借鑑和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投資基金制度經驗和做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國投資基金管理制度,在制度頂層設計層面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基金持有人的合法權益。

基金業多位核心初創者均認爲,投資基金制度優勢是中國基金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中國公募基金髮展最成功的經驗。

早在1997年,國務院就頒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2003年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013年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實施,與此相配套的公募基金法律法規及自律規則有210多項,確立了風險自擔的產品設計和銷售規範、強制託管制度、每日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以及嚴格的監管執法體制,推動公募基金成爲投資者保護更爲充分的行業。

如今,站在公募基金髮展20年的節點上,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局。在全面整治金融亂象、打破剛性兌付、防範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當下,範勇宏認爲,公募基金在管理制度上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思考、值得借鑑。

資管新規及近兩年來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對公募基金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利,資產管理行業正在迴歸本源。同時,隨着投資者中長期理財需求的逐步增加、養老金入市以及FOF產品發展壯大,以公募基金爲代表的淨值化、標準化的理財模式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公募基金也由此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未來,中國資管行業將面臨大洗牌。在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看來,破剛兌、向淨值化轉型意味着整個監管框架和金融業態的重構。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作爲標準表外資管業務的典型,從監管規則上獲得了有效支持。未來,類公募化運作的標準化、淨值化的產品將成爲普惠金融理財的主流模式。

業績優良引領價值投資潮流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資本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在資本市場的成長軌跡中,以公募基金爲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的成長與崛起對市場發展影響巨大。

作爲公募基金最早的參與者,基金業第一位基金經理徐智麟對記者表示:“從當前公募基金髮展的情況看,當初成立公募的願景已經基本實現。”20年來,公募基金髮揮了機構投資者穩定市場的重要作用。從2003年的“五朵金花”到2017年的“漂亮50”,公募基金引領了價值投資的潮流。

2003年,公募基金成功挖掘出石化、鋼鐵、汽車、電力及銀行等五大板塊的投資價值,被稱爲“五朵金花”的主題行情表現搶眼,以它們爲代表的績優藍籌股大放光彩,至今令投資者記憶猶新。

這一年,公募基金第一次由市場的配角變成主角,走向中國資本市場舞臺中央,引領了價值投資潮流。

2017年以來,一系列正本清源的監管政策讓研究的價值得以凸顯。憑藉強大的投研能力,公募基金業績全面崛起,再次顯現暌違已久的王者風範。

A股市場機構化、國際化加速,個人投資者驚呼:“炒股不如買基金”。在業內人士看來,機構投資者已經佔據A股市場的絕對話語權,未來機構化有望進一步加速。

在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看來,和以往相比,A股好公司更多了,估值也更爲合理了。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公司大股東能夠參與交易,機構投資者不再具備信息優勢,會更加註重長期價值投資。而隨着市場監管的愈發嚴格,市場環境得以不斷淨化,促進了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上述變化,使得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更偏向於基本面的價值投資。

有意思的是,過去20年間,上市公司對基金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1998年、1999年“防火防盜防基金”的極度排斥,轉變爲積極主動地向基金推薦自己,並以基金能成爲公司股東爲榮。

此外,基金經理投資能力不斷提高,長期投資業績明顯改善。

20年來股市大起大落,上證綜指漲幅不大,但一大批優秀基金經理以高達幾倍甚至十多倍的業績增長大幅度戰勝市場,爲基金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長期回報。

20年來,公募基金通過彙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閒散資金,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資金,投資於那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促進了經濟轉型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位管理淨值增長超過10倍的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投資分爲三個環節,第一是投資人的錢,第二是管理人,第三則是投資的標的。我所希望的,就是能夠把理性的投資人的錢,通過你信任的管理人投資到理性的上市公司中,這樣就能夠體現良好的社會意義。”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先行者

中國公募基金“出海”,是境內資產管理機構邁出國際化的重要一步。2007年啓航“出海”的QDII基金,成爲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顯著標志。

從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的出師不利,到近兩年來的大放異彩,從品種單一發展到“百舸爭流”,公募基金的“出海”歷程,對於後來者,具有良好的借鑑意義。

時間回到2008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將滿載着境內投資者熱切期望的QDII基金陷於“風暴”中心,淨值遭遇高度折損。

在一位資深基金分析師看來,海外業務佈局絕非一蹴而就。且不論當初QDII“出海”是否走得過快過急,也不必過分去追究當時的投研團隊是否缺乏全球視角,將目光放長遠來看,中國如此龐大的理財需求一定會向國際市場擴張,“出海”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全球資產配置的理念絕不應該輕言放棄。

滬上一家公募基金國際投資業務部總監直言:“一開始就遭遇金融風暴未必是壞事,經受住了重重考驗後,QDII揚帆出海才能走得更遠。如今,不少投研團隊已具備了豐富的海外投資經驗。”

經過近11年的探索、發展,QDII基金已成爲公募基金產品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已經佈局QDII的公募基金公司從最初的4家增至31家,QDII基金數量也增加至145只。

在業內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看來,2014年滬港通開通、2015年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實施、2016年深港通啓動、2017年債券通推出,以及A股成功被納入MSCI指數,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均推動公募基金勇立潮頭,持續進行產品與業務創新,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出中國聲音。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也不斷在全球市場的價值窪地中尋找新的“藍海”,其投資覆蓋領域也從最初的香港市場,拓展至亞太市場、歐美市場,以及REITs、大宗商品、美元債券等多個領域。在對美股、港股充分佈局後,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今年來也開始受到基金公司的關注。近期QDII額度審批的重新激活,進一步激發了公募基金佈局海外市場的熱情。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設立45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有24家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了香港子公司,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在歐洲等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

當前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已翻開新的篇章,公募海外投資也將站上更高的起點。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代的腳步永遠在前進,唯有擁抱大時代,才能在時代的大潮中發現新的世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