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是工業3.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佔比,明顯高於其行業的佔比。一是工業1.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佔比,明顯低於於其行業佔比。

如火如荼的工業互聯網,在哪些行業會快速突破?

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麥當勞餐廳的選址。國際快餐巨頭麥當勞的選址一向以精準著稱,以至於很多餐企緊緊跟隨,紛紛選址在其周圍。

麥當勞餐廳選址需要進行周密的計劃,進行審慎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一個按科學程序執行的預測、決策過程,餐廳擬建規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嚴格、精密。其常用選址方法有塞拉模型法、CKE餐廳選址法和商圈分析法等。

再是就是爲什麼工業革命誕生在英國。這個問題大家並不陌生,但結論卻有點出乎意料。因爲“在17世紀,荷蘭的經濟、技術、軍事都是世界一流,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中心。但是,奇怪的是,這個世界中心,偏偏沒能開啓工業革命,後來還是由英國引領了工業革命的浪潮?”

清華大學文一教授在《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一書中的結論是“荷蘭可惜就可惜在,選錯了支柱產業。”他認爲,荷蘭的支柱產業是漁業,海洋捕撈。而英國發起工業革命的,是紡織業。引爆革命的重點不是支柱產業的本身,而是這個產業和周邊社會元素的關係。

簡單講,從規模上看,紡織業的賽道無限長,可以一直加速,它涉及到每一個人。但是漁業不行,它面對的是一個相對縮小的羣體,早晚會到達一個極限。而從行業協作界面和分工的細密程度看,紡織業的革新,波及到各行各業,把越來越多的人,不管在全世界哪個角落,都可以捲入到這場大規模的分工當中。但是漁業就不行,因爲海里的資源有限,參與的人越多,人均收入反而越小,它也就沒法發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協作。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小到一個企業的經營選址,選址佳,即使經營者能力一般,也相對容易獲得成功;選址不佳,即使經營者再有能力,也往往難以彌補這一缺陷。大到一個國家的崛起,“放眼200年的現代化過程,19世紀的法國、德國和美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日本,20世紀中期的臺灣、香港和韓國、包括20世紀末的中國,無一例外,全是紡織業引爆的工業化過程。”

那麼影響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進程和參與企業,哪一個是光明的賽道?畢竟,紡織行業引領了工業1.0時代、電力行業引領了工業2.0、電子行業引領了工業3.0,那麼哪些行業能引領工業4.0或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突破發展?

根據國家標準《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製造業,其27個主要行業大類,可按用途和出現的時代,做如下簡單的歸類。

表1:製造業分類與用途屬性

喫、穿、住、用這些行業在工業化到來前已經存在,但其完成工業化要到工業1.0時代。工業2.0時代,典型的行業有化工、冶金、裝備製造和運輸設備製造等。工業3.0時代,則是以電氣、電子爲代表行業。

現在,我們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希望爲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是選擇所有的行業同時開展工作哪?還是選擇可以實現突破、具有帶動作用的行業哪?

在工信部2018年工業互聯網72個試點示範項目中,46個項目有明確的行業屬性,26個項目無法看出其行業屬性。

46個有明確行業屬性項目中,前工業化時代或工業1.0時代的項目4個,分佈在食品、服裝、菸草和印刷行業。工業2.0時代的項目29個,主要分佈在裝備製造、冶金、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石化和汽車、運輸設備製造行業。工業3.0時代的電子類項目8個。另還有采礦行業項目2個,電力、能源行業項目3個。

分別計,工業1.0時代項目佔8.7%,工業2.0時代項目佔63.04%,工業3.0時代項目佔17.39%。

根據2017年全國各省市區(含新疆建設兵團,不含港澳臺)已公佈統計公報的326個地級以上城市(占城市總數95.88%)的工業數據。工業1.0時代的行業佔34.59%,工業2.0時代的行業佔56.17%,工業3.0時代的行業佔7.91%,其他行業佔1.33%。

將兩組數據放在一起分析(表2),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表2:工業進程的項目佔比與行業佔比對照表

一是工業1.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佔比,明顯低於於其行業佔比。

這可能是越是傳統的行業,其技術改造的難度和投資就越大,項目實施相對就越少。但時代越早的行業,利用工業互聯網改造的效益應該是越好。如王選教授開創性地研製成功當時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引發了我國出版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電與光的技術革命,爲我國印刷出版業技術進步、以計算機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就是技術對古老行業改造所帶來的巨大效益。

二是工業2.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佔比,與其行業佔比基本相當。

也就是說,工業2.0時代行業的試點示範項目與其行業分佈是相匹配的,且發揮着主導作用。

三是工業3.0時代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佔比,明顯高於其行業的佔比。

這可能是越是新行業,其技術就越先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條件就越充分,工業互聯網改造提升的難度就越小,項目實施相對就越多。這也可從GE提出的1%理論(或1%的威力)得到驗證。

由此,如何在利用工業互聯網對製造業改造、提升的效益、難度和投資上找到平衡點,或者說能否有符合平衡點的製造業行業,就很值得工業互聯網業界給以關注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平臺無關)

作者(馬 龍:威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阮熙侖:工業和信息化部威海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