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地意识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地铁车厢是空的,先上车的乘客大多先坐靠边的座位,没有人要求乘客非要这么做,但乘客们还是不约而同地这样做。

接下来的乘客会坐在座椅正中间,后面的乘客才会一点点把座椅“填满”,如果座椅空间比较大的话,乘客都会选择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人比较多的时候才会挤着坐。从这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有一种想确保自己“领地”的心理,每个人都想“保卫”自己身体周围的一种空间,如果有人进入这个空间,我们就会产生压迫感,浑身不自在。

心理学将这种“领地空间”称为私人空间。

当然,每个人的私人空间范围不相同。比如,性格比较外向开放的人,私人空间比较小,别人在一定程度内接近自己,也不会觉得不自在。反之,性格中排他性比较强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相对较大,如果有人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他们就会不高兴。此外,相对于中间的座位,靠边的座位会更令人安心。因为中间的座位,虽然一开始左右两边是空的,但不久就会被人“占领”;靠边的座位就不一样了,至少可以保证单侧不会有人。

二、心理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人与人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自己的私人空间被侵犯时,就会感到不自在、缺乏安全感甚至恼怒。心理学家将距离分为四种: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三、关于心理距离除了个人差异外,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异

注: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际距离可区分为四种 : 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 、社会距离 和公众距离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俗的将人际距离理解为这样几种情况 ,家庭距离 ( 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 )、权力距离 ( 权力无处不在 ,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领导,甚至领导本人 都在小心翼翼地把握着这种人际距离 )、 人情距离 ( 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人际距离 )和大众距离 ( 涉及到社会上任何任何两个人 ,甚至可以直接构筑成一种社会风气 )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