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主席又一次強調了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指出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解決問題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

“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在此之前,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底線思維”。今年年初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也將主題定位爲“堅持底線思維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底線思維”是什麼?黨中央、習主席爲什麼如此重視“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種積極思維。實踐證明,中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成功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離不開“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底線思維。

“底線”之“底”,就是承載事物持續上升發展的穩定基石。底線若破,滿盤皆崩,最壞的結果便隨之而來。預判風險所在是防範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毛澤東同志常說,“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在加拿大丘吉爾瀑布水電站,常年備有一輛緊急情況下使用的“逃生巴士”,每天24小時在控制室出口待命。儘管1971年電站投運以來巴士從未使用過,但40多年來工作人員仍然每天堅持檢修,只是爲了在出現未知自然災難、電站防禦系統失效等極端情況下啓用它。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這對我們開展軍隊建設,拓展和深化軍事鬥爭準備頗有啓示意義。

如今,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動變得空前緊密,也無時無刻不感知着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灰犀牛”和“黑天鵝”隱藏在各個角落。

“我們捍衛和平、維護安全、懾止戰爭的手段和選擇有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軍隊實力強大,底氣才足、腰桿才硬,我國在國際競爭中便可大展拳腳。

“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南湖革命紀念館,習主席面對揭露列強瓜分中國野心的《時局圖》、“清末主要賠款簡表”、馬克思關於清帝國安於現狀走向沒落的評價“久久凝視”。習主席飽含着底線思維的憂患意識,時刻提醒全黨全軍:必須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複雜性、曲折性,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居安思危的憂患,不因勝利而驕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難而退縮。

戰士生來爲打贏,這是我們從軍的初心,也是革命軍人的底線。對每名軍人來說,個人的懈怠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風險,但倘若人人思想放鬆,個個麻痹大意,小風險必定會積累成大隱患,最終釀成北洋海軍式的功虧一簣。

只有把敵情設想得複雜些,把困難設想得嚴酷些,提前做好各種應對準備,多在僵局、危局、險局、殘局、敗局中磨鍊砥礪自己,當那一天真的來臨,才能亮劍必勝,不辱使命!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劉藝爽、劉亞九;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