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得了重病,治療費需50萬元,按照人性道德來講,那必須得治療,百善孝爲先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們可以先排除兩種人,一種是有家財萬貫的人,這50萬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在他們眼裏如果能用錢解決的事,那都不是事。所以這樣的假設,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另一種是生活窘迫,自顧不暇,自己和子女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即使變賣所有家產,也根本不可能籌集到這50萬元。這些人就是有天大的孝心,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假設對他們就是一種折磨。

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放眼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的物質條件雖然越來越好了,但是近些年來,我們身邊被各種病痛折磨的人也越來越多,像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不勝枚舉。很多時候,父母得病需要花費高昂的醫療費,作爲並不富裕的兒女,會不會選擇花50萬來救治父母呢?

病痛這些東西,治療很多時候就是一個花錢的無底洞,而且父母的年紀大了,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有所下降,也不一定能治好。如果家裏十分有錢,當然會去治,但一些普通的工薪階層,如果治療費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負荷,他們會選擇救治嗎?不同人有不同答案,有些選擇傾家蕩產也要治療,有些選擇痛心地放開他們的手。如果是你,父母得病治療費需50萬,這時候你會選擇救治父母嗎?

如果是孩子得了病,別說50萬,就是500萬,父母也不會輕易放棄治療。反之,如果是父母得病,別說50萬,就是5萬,很多孩子也捨不得出。很多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都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大多是不及格的。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選擇花費50萬,救治生病的父母,需要付出失去原本優渥的生活,甚者會付出傾家蕩產的代價。爲了延續父母的生命,減輕父母的痛苦,去借債或變賣家產。相信大部分子女會做出相同的,不惜代價爲父母治療的決定。寧願砸鍋賣鐵,竭盡所能,哪怕最後功虧一簣,只求問心無愧。選擇傾家蕩產的人,精神可嘉,但理性選擇讓他們走的人,同樣也需要勇氣。

其實,要不要治療,還需要跟生病的父母商量。有些父母知道孩子們的苦楚,寧願選擇放棄治療,把錢留給孩子,也不要拖累他們!孝道的意義在日常起居,不在於病牀前的集中消費。如果一個老人享受了晚年的幸福,那面對重大疾病,自己也會配合子女做出正確選擇。全家有一致的答案,大家互相之間都沒有猜忌,一起走過最後一段路程就好。活着的時候享受生活,病重的時候順應天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如果通過治療,能夠改善病人的情況,越來越好,花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如果病情已經惡化了,付出再多也沒希望了,那麼我覺得還不如好好陪伴老人最後一段路程。因此,根據特定的情況去分析,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