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燕綏強調,延遲退休年齡這套方案在制訂過程中,國務院層面會爲其配備多種配套措施,比如,養老金的制度結構,它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年輕人對養老金 制度的支持問題,尤其個人賬戶一定要體現出多工作、多積累的特性。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孫博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 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是我國應對養老金缺口、勞動人口供給等方面的必然選擇,但是,如果僅僅是通過增加老百姓工作年限,減少領取年限來緩解養老金缺口,並沒 有體現政府的養老責任,同時,推行的阻力相對較大。

延遲退休問題引起了衆多網友的關注,近日,終於有了最新消息,人社部回應延遲退休問題稱每年只會延長几個月。

近日,一些媒體對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和部分省份養老金髮放問題非常關注,網民也有一些反映。爲此,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進行了回應。

李忠介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這是立足我國國情,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借鑑國際經驗,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大舉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對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制定延遲退休年齡方案過程中,會充分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和看法,綜合平衡。總的考慮是,根據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小步慢走,漸進到位”,即每年只會延長几個月的退休年齡,同時提前向社會預告,給公衆以心理預期。目前,我們正在抓緊制定這個方案,將適時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報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

李忠說,1997年國家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受益羣體持續增多,在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4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當期養老金支出大於基金徵繳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養老金待遇水平連續上調,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齡化效應逐步顯現,參保人員中退休人數增速高於繳費人數;部分地區撫養比較高,負擔較重。

從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情況看,今年前10個月,全國基金總收入超過總支出2100多億元,絕大多數省份基金累計結餘額都超過8個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額,基金運行總體平穩,能夠確保當期養老保險待遇支付。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籌資渠道中,財政補助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對於少數歷史欠賬較多、基金支付能力較弱的老工業基地省份,國家將繼續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力度。

漸進式延遲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尹蔚民就有所提及,而那也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明確回應延遲退休的問題。他當時稱,希望今 年能夠把延遲退休方案制訂出來,2016年報經中央同意後向社會徵求意見,根據徵求意見的情況修改完善,2017年正式推出;不過,推出後至少5年以後才 會實施。

而這,也是多年來首次較爲明確地提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的時間表,如今的再次提及,無疑是在爲明年的徵求意見做鋪墊。

對於採取漸進式“小步慢走”的基調,早在2013年人社部對外徵求涉及方案時就已涉及。當時,來自社科院、人大、清華、武大等院校的多個專家團隊參與制訂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其中,受關注程度比較高的則屬清華大學和社科院提出的兩套方案。

清 華方案建議:從2015年開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職工和居民應當推遲1年領取養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遲2年,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女性65 歲領取養老金;從2020年開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職工和居民推遲6個月領取養老金,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男性職工和居民65歲領取養老金。同 時,艱苦崗位的男女職工可以提前10年領取養老金,也就是男女分別進行延遲領取,用15年的時間完成該項工作。

而社科院的方案建議,每幾年延長3個月,延遲5歲用20年的過渡期,但爲了避免制度碎片化,特殊羣體並不單獨列出。

“延遲退休年齡方案一定會考慮到各種不同人羣的需要,是有彈性的。”楊燕綏強調。

爲此,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延遲退休年齡走的肯定是彈性的路子,分步驟穩步推進,不可能一下子延遲很多年。同時,允許勞動者做出自由選擇,是否選擇延遲退休自己說了算。”

同 時,尹蔚民明確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退休年齡,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在65歲、67歲,而且都是漸進式延遲的,而我國現在是世界 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按人社部所言,實際退休年齡“平均不到55歲”,也就是說,退得早加之我國又是一個急劇快速老齡化的國家,延遲退休已是刻不容緩。

配套措施需跟上

衆所周知,延遲退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擴大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降低每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的退休人數,增加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供給。

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力總量雖然處於高位運行,同時,“十三五”期間不會出現明顯下降,但勞動人口已達到峯值開始下降。人社部預測,“十三五”期間,每年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人數將維持在2500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登記失業人員。

同時,尹蔚民明確表示,我國就業方面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壓力依然巨大,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隨着老齡化高峯的步步緊逼,這種矛盾還會日益加劇。

有數據表明,最近幾年,中國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進入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行列。從企業退休職工的增長速度來看,如果按照2012年全國淨增長620萬退休人員計算,全年252個工作日,平均每天爲24800人辦理退休,幾乎秒針每跳動一下差不多就有一人退休。

這代人恰恰是計劃生育政策最早的一批響應者,他們中很多人只生育了一個孩子,構成了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的局面,也就是3個人養1個人,如果繼續延續現有養老制度,到了2050年,該比例將下降到2.94∶1,毫無疑問,老齡化高峯已步步緊逼。

“延 遲退休對勞動力的供給不是量的問題,更是結構的問題,比如,農村有大量富餘人員需要轉向服務業,尤其是涉及老人和孩子的服務業,這部分缺上千萬人的崗 位。”楊燕綏強調,延遲退休年齡這套方案在制訂過程中,國務院層面會爲其配備多種配套措施,比如,養老金的制度結構,它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年輕人對養老金 制度的支持問題,尤其個人賬戶一定要體現出多工作、多積累的特性。

楊燕綏強調,農村富餘人員和加工業大齡人員向服務業轉移需要很多的政策支持,比如,需要職業培訓、諮詢、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同時,由於這部分人的精力以及時間有限,還需要社保繳費能否按照小時爲單位計算等一系列政策。

據記者瞭解,清華大學方面的養老團隊已針對延遲退休的配套方案作出了一套計劃,希望在推行延遲退休年齡的同時,解決相應人員向專項服務業轉型的問題。

推 行延遲退休年齡刻不容緩,甚至需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從而減輕實施的阻力。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孫博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 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是我國應對養老金缺口、勞動人口供給等方面的必然選擇,但是,如果僅僅是通過增加老百姓工作年限,減少領取年限來緩解養老金缺口,並沒 有體現政府的養老責任,同時,推行的阻力相對較大。

在孫博看來,鼓勵式的延遲退休應成爲方案的主旋律。

延遲退休時間表

延遲退休最新消息:人社部回應每年只會延長几個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