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爲世貿組織的成員之一,對本國農業的“支持”需要遵守WTO規則。這裏的“支持”主要指政府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等環節的轉移支付,是一種廣義上的補貼。那麼,在WTO框架下有哪幾種對農業進行“支持”的方式?各種方式之間的差異在哪?在此,我們將結合實際情況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國內支持到底是啥?

要了解國內支持,就要先明白什麼是《農業協定》。爲了給國際貿易活動提供基本的法律規則,WTO成員之間經過多年的談判,達成並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附件、決定、諒解和部長宣言等,其中就包括《農業協定》。WTO成員中不僅包括國家,也包括一些地區,如臺灣和香港等。《農業協定》主要從市場準入、國內支持、出口競爭三大支柱方面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加以規範和約束。

世貿組織各成員普遍重視農業,因而廣泛使用政策性干預手段來扶持和資助本國農業和農民,例如價格支持措施、糧食安全儲備和政府對生產者的培訓服務等。目的是利用這些國內支持措施穩定本國農產品市場、保障農民收入和增強農業競爭力。但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補貼手段均存在着較大差異,不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能力和水平也相去甚遠。爲了限制國內支持措施對農業貿易的扭曲作用,從而維護農業貿易的公平性,有必要對國內支持相關措施進行規則約束。世貿組織主要通過《農業協定》中相關條款來規範成員政府對國內農業生產和流通等方面的支持行爲。

不同的國內支持到底有啥不同?

國內支持措施種類繁多,不同措施的作用和影響也大不相同。《農業協定》按照對生產和貿易的扭曲程度來區分這些措施,並施加規則約束,大體上可以分爲三類:“綠箱”“黃箱”和“藍箱”。

“綠箱”政策的“綠”來源於交通信號燈中綠燈。在公共交通中,當信號指示燈爲綠色時,表示放行和通過。而“綠箱”政策的“綠”也表示相同意思。在《農業協定》中,綠箱政策是不限制使用的,這主要是由於“綠箱”政策對生產和貿易的扭曲程度很小。“綠箱”政策不與產品類型、產量、價格和生產要素掛鉤。常見的“綠箱政策”主要包括與農產品生產和價格不掛鉤的直接收入補貼、農業科研計劃、自然災害救濟補貼、糧食安全儲備、政府對生產者的培訓服務、病蟲害防治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等。

“黃箱”政策中的“黃”同樣源於交通信號燈。當信號指示燈是黃色時,車輛應該謹慎通行。“黃箱”政策中的“黃”也有相同的意思,即各國政府對“黃箱”政策應謹慎使用,因爲這一類政策對生產和貿易有直接扭曲作用。“黃箱”政策一般和產量、價格、種植面積和牲畜數量掛鉤,這類支持政策最常見的是價格支持政策,如我國對小麥和稻穀等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此外,“黃箱”政策還包括與生產規模掛鉤的直接支付,如面積補貼和牲畜數量補貼等。由於“黃箱”政策具有一定的貿易扭曲性,世貿組織對“黃箱”支持的使用有一定限制:成員國針對某種農產品的“黃箱”補貼不得超過該農產品生產總值的一定比例;對於不分產品的“黃箱”支持而言,支持水平不超過農業總產值的一定比例。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這個比例分別爲10%和5%;而我國則是8.5%。考慮到農業支持歷史使用情況,有少數成員“黃箱”支持可以突破產值比例限制,但也受到金額總量的約束。

“藍箱”政策則是一種有條件的“黃箱”政策。也就是說,“藍箱”政策是以農業生產者限制生產爲前提條件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貿易扭曲。因此,“藍箱”政策也被視爲“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之間的一種過渡政策。在《農業協定》中,“藍箱”政策也是不限制使用的。“藍箱”政策主要包括按固定面積或產量提供的補貼、按基期生產水平85%或85%以下提供的補貼和按牲畜固定頭數支付的補貼。以歐盟哺乳母牛補貼爲例,該補貼的固定頭數爲1999年底的哺乳母牛數量,補貼標準爲每頭哺乳母牛200歐元。我國目前在棉花和玉米兩個產品上實施了藍箱政策。

來源:農民日報國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