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人文精神的史学家,司马迁欣赏“战国四公子”,并单独为他们写列传,但他对四人的评价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的评价体系中,“义”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他最欣赏的是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其次孟尝君,最后是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的由来

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而其中养“士”最为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而这四位公子也是各有其特点。

一个外姓的春申君黄歇是怎么坐上楚国宰相的位置的

孟尝君最好客,平原君最贤,信陵君最义气,春申君最奢华。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春申君

受命赴秦,解救危难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楚国都城鄢郢,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东迁往陈县,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于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一个外姓的春申君黄歇是怎么坐上楚国宰相的位置的

黄歇就是在这样的危难之际,走上了时代的舞台。

黄歇面对秦昭王还是很有套路的。信中开始说到,秦王的这种做法是两虎相斗,是互损的,于谁都不利,说不定还便宜了别人,如文中所述:

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獘,不如善楚。

紧接着黄歇巧妙的来了一个祸水东引,将矛头直指韩、魏,一来韩、魏两国是秦国的盟友;二来秦国与韩、魏两国本是仇敌,相互并不信任

黄歇又进一步分析伐楚的困难和结果。他的理由是,一来楚国离秦国很远,就算拿下城池也不好管理。二来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其他诸侯国会趁机分食楚国

最后黄歇给出了最好的建议,秦国最明智的选择是盟楚,而攻打韩魏。

黄歇接受盟约后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

笔者认为,黄歇的话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秦昭王做出了决策。

一个外姓的春申君黄歇是怎么坐上楚国宰相的位置的

因为就在盟约后的第二年,楚国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时再度被秦国攻占,可见这个盟约压根不靠谱。难道只过了一年黄歇提出的这些考量就不重要了吗?可见说服秦昭王的并不完全是黄歇提出的那些东西。

但是时势造英雄,能在那样的危难之际站出来,被楚王派出来的黄歇也绝非常人。

以命相抵,救回太子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看了这段话,不知道各位读者是怎么想这段话的?

我看了这段话是感觉很奇怪的,那么奇怪在哪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很多,在前代君王死了后,很多强国都会想要扶持在他们那里的质子登上王座,甚至会派兵护送,帮他继承国家。比如秦昭王就是在赵国的扶持下成为了秦王的。

一个外姓的春申君黄歇是怎么坐上楚国宰相的位置的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而当时的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之族,像黄歇这样的外姓成为楚国令尹是极不简单的

下篇我们来谈春申君黄歇成为令尹后的事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