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輔臣

康熙初年,因康熙帝幼齡,由四位輔臣輔政,清入關後出現第二次皇權與皇位分離。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最後一次改朝換代後,人心思定,百廢待興。王朝最高權力相對分散,對治理一個千瘡百孔的泱泱大國固然不利。另一方面,輔政體制的實施,使清廷在這一特定時期內能夠保證其統治的延續性和穩定性,避免百姓再受動亂之擾。

四輔臣在輔政任上恪盡職守,但卻不是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們的思想觀念從總體看比較僵化、保守,未能隨着清入關後客觀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他們對順治帝信任漢臣,疏遠滿蒙王公等做法深惡痛絕,於是在施政中堅持首崇滿洲方針,凡事遵照太祖、太宗之例辦理。這一治國理念遠遠落後於新的客觀形勢。雖然輔臣在推進清初統一戰爭中效績顯著,但於制定文化政策、處理滿漢關係等重要方面有明顯倒退。康熙帝親政後,改變輔臣的保守政策,確定以崇儒重道爲基本國策,爲清朝發展重新確立了方向。清朝社會逐步由亂而治,邁入康乾盛世。

輔臣對孝莊、康熙帝爲代表的清皇室忠心耿耿。輔政初期,輔臣之間比較團結。輔政後期,輔臣內部發生分裂。鰲拜等人與蘇克薩哈的矛盾根源,是久已存在的兩黃旗與正白旗之間的利益之爭。康熙帝親政後獨掌大權,不能容忍輔臣代行皇權狀況長久存在。他希望輔臣自行辭政,但鰲拜不願主動放權。雙方僵持未久,康熙帝尋找藉口,清除鰲拜,結束輔政。

康熙帝並非生而睿智果敢。他的才具來自施政實踐中的挫折和磨練。這一實踐過程,始於親政之前。在他接觸並參與政事初期,也有無能爲力、表現軟弱之時。由於他的遷就忍讓,由於他面對議政王大臣免冠叩請顯露膽怯之色,致使鰲拜等先是枉殺蘇納海等人,繼之枉殺蘇克薩哈等人。康熙帝后來一再爲自己辯解,但對此兩事,特別是後一事,他確實負有較大責任。

孝莊太皇太后與輔臣的思想觀念較爲接近,對鰲拜執意枉殺蘇克薩哈等人不願過問,不予阻止。這其中有歷史淵源、個人恩怨等多種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

鰲拜的成罪過程及其供述表明,他的罪款中有不實之辭,可能還有替人受過之處。由此可見清初滿洲統治集團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以及後宮內部的尖銳矛盾與激烈競爭。

當事之人回顧親身經歷的歷史,往往更具理性而顯大度。當年康熙帝十六歲,爲收回輔政權力而構罪於鰲拜,拘禁致死。在他耳順之年(五十二年),又於諸王貝勒前大力表彰鰲拜的功績。他說:“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伊功勞冊大內現有,朕常念與近御大臣侍衛等聽之。”特追贈鰲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世職,以鰲拜親弟之孫蘇褐承襲。雍正九年(1731),追封鰲拜爲超武公。清廷重新評價鰲拜,亦即對康熙初年輔政體制及四輔臣於清朝發展所做貢獻予以肯定。康熙帝與四輔臣在處理滿漢關係等方面有重大分歧,然而相關史料顯示,這並非清除鰲拜、結束輔政的直接原因。說到底,康熙帝與鰲拜的衝突是權力鬥爭,雙方在維護、鞏固清朝統治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

有關四輔臣輔政及鰲拜罪案的數則滿文檔案,能夠使我們對那一時期若干重要事件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康熙帝的言行及其思想變化有較爲細緻的瞭解,彌足珍貴。可是,現存滿文檔案的總體數量,大大少於漢文檔案。四輔臣輔政及鰲拜罪案的滿文檔案只存留數則,它們所揭示的內容,相當一部分在《清聖祖實錄》等漢文史籍也有記載。經比勘,無重大歧意。審問鰲拜等人的情況,於現存滿文檔案內無載,在漢文檔案中卻有集中反映。這就表明,滿文史料雖然能夠起到漢文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像漢文史料一樣,在清史研究中有其自身的侷限性。所以,我們在充分發掘利用滿文史料同時,也要充分發掘利用漢文史料。滿、漢史料並重,以兩者相互補充,才能將清初宮廷政治史研究引向深入。

策劃:姚成號

編輯:周   遊

《清前期宮廷政治釋疑》

楊珍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

編輯推薦: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楊珍,研究方向爲清史,特別是康熙年間的研究尤爲突出。清前期宮廷政治中的許多熱點問題迷霧重重,如對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引發太后下嫁說,對準葛爾之戰勝負的判斷,鰲拜和索爾圖等重臣、陳夢雷等文士爲何獲罪,清宮太監的身世境遇。作者歷時二十餘年,查閱歷史文物檔案五十餘種,通過滿、漢史料的相互對照、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釋疑。書中有大量的康熙帝口述回憶,讓讀者回到清朝做個旁觀者,看康熙皇帝指點江山。

作者簡介:楊珍,女,漢族,河南濟源人,1955年6月生。1982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89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爲清史。著有《康熙皇帝一家》《清朝皇位繼承製度》《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合著)、《康熙帝本傳》(合著)。

01

內容簡介:《清前期宮廷政治釋疑》爲2017年第三批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項目。作者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清代政治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本書是其集多年治學經驗的大成之作。本書發掘、利用原始滿、漢文檔案史料,對清前期宮廷政治中的諸多疑點進行了考證。例如,重新探討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稱號、鰲拜輔政獲罪及孝誠仁皇后至親受懲等重要問題,並得出了新的合乎客觀的結論。

目錄:

第一章 “皇父攝政王”考辯

第二章 皇權分合中的帝王與輔臣

第三章 硝煙中的君臣與將士

第四章 皇儲風波罪及外戚

第五章 宮廷政治中的滿漢文士

第六章 清宮太監補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