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名片我要入羣預約採訪

我要發佈我要訂閱

石大宇“巴適”展

時間: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9月25日(星期二)10:00-18:00

地點:北京·農業展覽館1號館 中庭(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6?號)

媒體預展:9月20日(四)15:30-18:00

清庭設計中心石大宇“巴適”展,呼應曾輝老師“日用即道—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主題展”,於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在農展館一號館中庭舉辦。此次展出石大宇新作及屢獲殊榮的竹製傢俱系列作品。展覽主題“巴適”一詞出於川渝,意爲“很好”、“太好”、“舒服”,是人們在溼熱的天府之國的語境下,知足達觀的人生態度。 石大宇堅信任何設計皆是因功能而生的,所以設計之美也來自於功能。單純追求物件的美不是設計審美所探討的,所謂追求功能和審美的平衡不僅僅是功能與其外形表象的平衡。因此,由功能而成就的美好事物要遠遠強於器物本身的功能。

此次展出最新作品《椅巴適》石大宇認爲Bauhaus以來,最好的躺椅非柯布西耶的LC4莫屬。參與設計LC4躺椅的Charlotte Perriand通過LC4延伸而來的竹製躺椅也令他難忘。相較於鋼管,天然竹條有着它自身的優勢,因此他運用竹條的剛、柔、韌的特性和自主研發的當代竹工藝,設計出一款屬於中國當代的躺椅,並以此來探討竹材更多的可能性。《椅安逸》以柔軟的視覺語言與符合竹料特性的結構,設計出一張具有連續彎曲美感的躺椅,盡顯竹材之美。《椅姥爺》一張緬甸民間躺椅, 喚起了他對竹躺椅的童年記憶, 椅姥爺的命名源於此,是對躺椅悠閒自在的詮釋,亦是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懷念,更是石大宇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椅格物》他以格物致知的態度來做竹材的研究,在不斷推究材料和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精進設計,參悟設計之道,另有《蔑生茶香壺杯組》,《巖香茶盤》等。

中國自古就有自己的設計觀,只是當時稱其爲“開物”,(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全書式地闡述了開物智慧。“天工”指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開物”指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發現這種資源或材料後,有效地運用在生活上,合理地轉化爲生產技術,開發出對我們有幫助的物件)源遠流長,融在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之中。遺憾的是,根植於中國幾千年的開物觀,在19世紀中葉被迫接受和學習西方“設計”的過程中所打斷。正是由於被切斷過,如今我們想酌古御今時,纔會有“新中式”的說法。 實際上中式就是中式,不應該有新舊之分,只有當代、現代、近代和古代之別。

《椅巴適》

躺椅系列是榻系列的延伸。躺椅這一類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不多見,南方有較多不同的竹製躺椅,用於納涼。“巴適”一詞出於川渝,意爲“很好”、“太好”、“舒服”,是人們在溼熱的天府之國的語境下,知足達觀的人生態度。

Bauhaus以來,我認爲最好的躺椅非柯布西耶的LC4莫屬。參與設計LC4躺椅的Charlotte Perriand通過LC4延伸而來的竹製躺椅也令我難忘。相較於鋼管,天然竹條有着它自身的優勢,我想運用竹條的剛、柔、韌的特性和我們自主研發的當代竹工藝,來設計一款屬於中國當代的躺椅,並以此來探討竹材更多的可能性。

座位靠背運用獨有的“以骨帶肉”竹墊彈簧機構,靈感源於車輛減震器的弧形鋼板結構。運用竹的彈性與韌性調節各位置的軟硬度,竹條間隙透氣,顯着提升靠背的舒適度,以堅實的材料達到柔軟填充靠背的效果。躺椅中也應用了由我們自行設計,以汽、機車碟剎和地心引力爲發想的“重量制動機構”。當人躺在躺椅上,“重量制動機構”在重力和摩擦力的雙重作用下被完全鉗住,就像被鉗牢的碟剎一樣,以達到躺椅傾斜角度固定,不會上下位移的目的。當躺椅沒有受到重量的影響時,就可以輕鬆調整上下傾斜角,以低科技的機構成就功能合理、經久耐用又舒適的好設計。

《椅安逸》

“安逸”在《說文解字》中意爲“安閒舒服”,《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君靜於上,臣順於下,大化潛通,天下交泰,羣臣安逸,自求多福。”安逸是身體上的放鬆,更是一種舒適的心理,內心不催促的長期滿足。

【躺椅】系列是【榻】系列的延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種類不多,南方有較多不同的竹、木製躺椅,用於納涼。

竹和藤皆是長纖維材料,常如影隨形,但各有其美,故不可等量齊觀。藤因其特性可做出連續彎曲不截斷的美感,於是我試圖探討竹材剛、柔、韌的特性在此方面能有如何作爲。我以柔軟的視覺語言與符合竹料特性的結構,來設計一張具有連續彎曲美感的躺椅,盡顯竹材之美。扶手與前腿看似沒有截斷,實則爲兩段,兩段前後錯位插進坐面下方的橫撐,橫撐和前腿構成如同建築中樑與柱的關係,像撐起巨大的屋頂的壓力一樣堅實的支撐起來自坐面的重力。以竹條堆疊而成的前腿和底盤略向躺椅內側扭轉的結構設計,也加強了兩者的應力,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美感。後腿形成一個向上的“拱”是整張躺椅中承重能力最強的部分,結構和形制微似高跟鞋,竹條會因堆疊而使其剛性增強,順應其剛柔特性

整張躺椅的所有造型都是對應竹材特性而來。任何設計皆是因功能而生的,所以設計之美也來自於功能。單純追求物件的美不是設計審美所探討的,所謂追求功能和審美的平衡不僅僅是功能與其外形表象的平衡。因此,由功能而成就的美好事物要遠遠強於器物本身的功能。

《椅姥爺》

我的建築師好友莫仁傑,在緬甸偶然尋覓到一張當地的民間竹躺椅,此民間躺椅對應竹材的特性,其合理的功能和結構令我深受啓迪。緬甸產竹,毗鄰中國雲南,是自古的陸上友邦,因民間交流和商貿不斷,故緬甸與中國在文化上有一定關聯性。

這張緬甸民間躺椅也喚起了我對竹躺椅的童年記憶。暑假在(臺灣)新竹姥姥家(日式建築),晚飯後,街坊鄰居陸續搬出自家各式各樣的竹躺椅納涼,蟲鳴、蛙語、滿天星斗,閒話家常的歡笑聲融入茉莉花香之中,孩子們興奮地追逐着螢火蟲,悠閒歡樂的的情緒裏夾雜着被姥姥(徐州人)所感染和繼承的苦澀鄉愁。椅姥爺的名字源於此,是對躺椅悠閒自在的詮釋,亦是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懷念,更是我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

【躺椅】系列是【榻】系列的延伸。躺椅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種類不多,南方有較多不同的竹、木製躺椅,用於納涼。我以這把緬甸民間躺椅爲發想,以竹鋼和天然竹條取代原竹管,運用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試圖設計一款以當代幾何結構爲支撐的全竹質躺椅。幾何結構無論是外在的形制還是內在的精神,都是極其具有當代性的。頸枕、靠背和坐墊順應竹條、柔和韌的特性,研發出“以骨帶肉”竹墊彈簧機構,創意源於傳統的竹枕、車輛減震器的弧形鋼板結構,加強靠背和坐面的舒適度。精簡設計,依靠竹材自身的特性來做出合理的結構,以此成就功能健全,經久耐用的好設計。

《椅格物》

椅格物,源自成語“格物致知”,此成語最早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南宋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爲“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我也總是抱着格物致知的態度來做竹材的研究,在不斷推究材料和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精進設計,參悟設計之道。

椅格物是一把全竹製單人座椅,整體氣韻典雅而不失靈動。此椅直觀,造型簡約端正,細看後側才能發現,所有細節和弧線所支撐的,都是因竹而生符合邏輯的結構美感。取材不多不少,順應竹材的特性,所謂“格物”也在此體現。

《巖香茶盤》

中國人用香歷史悠久,萌芽於遠古祭司之禮;成熟於盛唐;普及於兩宋;完善於明清。此香盤設計,兼具茶盤之功能,品茶之前先聞香,這也是自古文人騷客所鍾情的人生樂事。

香盤中間的凹槽,可走留香,也可走流水。香盤爲矩形,細觀四邊,均由微向內收的弧線構成,此形制變化微妙,富於張力但謙遜內斂,飽含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茶盤爲竹胎漆器,經久耐用。茶盤上的“奇石”爲投香處,可焚線香、塔香,亦可焚倒流香。因爲我認爲人的力量不足以復刻自然,所以奇石造型是由我挑選的天然靈璧石翻模而成,而非3D建模的結果。

《己亥天蓬杯》

古籍《御定淵鑑類函》曰“豬入門,百福甄”,千百年來,豬就一直被中華民族奉爲財富和好運的象徵。上古,豬被寫爲“豕”固有言“居無豕,不爲家”,家中無豕不以致富。每逢新春,百姓常用“五穀豐登,六畜(豬爲六畜之首)興旺”來祈禱新年會有財富和好運的降臨,由此可見,豬在我國文化中確是吉祥之物。古典神話中,也有英勇神武之天蓬元帥的形象。

恰逢己亥豬年,清庭設計中心以象徵財富和好運的豬爲原型,設計了這款生肖杯。杯體爲一個豬型,腹部肥碩,寓意五穀豐登。四腳朝前,栩栩如生,坐於桌上,造型端正,杯蓋爲豬鼻造型,惟妙惟肖。杯子右側,背有豬八戒的兵器“九齒釘鈀”,《西遊記》中寫道“此是煅煉神冰鐵,磨琢成工光皎潔”,可見此兵器過人之處。釘耙手柄爲一天然竹製吸管,取代塑料吸管,此設計在馬克杯中,應屬首次。杯子側放,借四足“站立”於桌面,前腿略短,杯子會有微向前俯衝之勢,乃瀝水之功能。豬杯胸前懷抱“元寶”或“浴女”,寓意財富和“桃花”雙收,“桃花”也有人緣好之意。以“元寶”或“浴女”牽引杯中濾層,用以過濾茶葉,方便易用。

《蔑生茶香 壺杯組》

人物攝影:尹超 呂海強

產品攝影:畢可

媒體/展覽合作:清庭設計中心 張偉龍 Peter 13601115552 / 010-84407909

【設計師簡介】

石大宇

著名美籍華人產品設計師。2018年度首都設計提升計劃傑出設計人才、2017年國際竹藤組織評定其爲“中國竹產業100位英雄人物”。2014中華文化促進會頒授“中華文化人物”。北京清庭設計中心創辦人暨創意總監。石大宇鍾情於竹與天然材質,致力發展根植於中華文化的設計觀,將材料、工藝、精神內涵等合爲一體,從當代對應環境保護、不忤逆大自然的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探索和解決現代人生活中的疑問和環保議題。憑藉有影響力的設計推動工藝技術和科技的突破,在國際設計舞臺上屢獲大獎,使中華優質原創設計獲得世界矚目

個人榮譽:

2018 2018年度首都設計提升計劃傑出設計人才

2017 國際竹藤組織評定其爲“中國竹產業100位英雄人物”

2017 2016中國藝術權利榜十週年“藝術與設計推薦獎”

2016 2016網易家居 “中國設計有態度原創人物獎”

2015 Forbes《福布斯》中文版“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30強”

2014 中華文化促進會頒授 “2014中華文化人物”

2014 《新週刊》“2014年新銳榜之中國最具市場號召力設計師”

2014 《ELLEDECO家居廊》十週年“源創時代10大中國最具影響力產品設計師”

2013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頒發?“2013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年度人物”

2013 榮登《安邸AD》雜誌〝AD100〞榜單

2014 美國《室內設計》雜誌頒發“設計名人堂”正式成員

多項作品連續榮獲

德國設計獎

德國紅點設計獎

德國iF設計獎

香港DFA Award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金獎

中國設計紅星獎

臺灣金點設計獎

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大獎

EDIDA國際設計大獎中國區最佳座椅設計獎

De Beers戴比爾斯國際鑽飾設計大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