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發晨思,某個羣裏有朋友問“冗餘備份”,那就專門寫一篇吧。)

冗餘備份(redundancy)是工程學上的詞彙,《窮查理寶典》的第二講中,查理·芒格提到了一句“工程學裏面的後備系統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想。”

它指的是對於系統中關鍵的構成和功能“再來一份”。比如說,我們的腎臟、眼睛、心臟等。

簡單講,就是“備胎”,這樣意外來臨的時候系統不至於奔潰,失了生機。

成甲在《好好學習》中,用3頁的篇幅講了用冗餘備份來建立安全空間的應用(p240-243)。

有個公司,把“備胎”玩出了高度:亞馬遜雲AWS。

(用關鍵詞“AWS、亞馬遜、黑色星期五”等組合搜索,你就知道我在說啥了)

做電商的亞馬遜,在黑五的時候發現平臺流量陡升。由此意識到之前辣麼多服務器居然只是爲了這一天服務,可還不得不買,於是發現了商機,把它們用於服務有需要的互聯網公司,估值嘛,反正後面的零要數蠻久

想象一下如果亞馬遜不準備很多的服務器,每次黑五,客戶蜂擁而至的時候,就崩潰……

關係到用戶體驗、甚至平臺能否長久生存,當然要做好備份。

生存和死亡,這是個問題,可偏偏有人把它化爲了商機——就像亞馬遜。

換成個人發展的角度,如果說我們現有的技能是我們的一隻胳膊,那麼,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其他技能,就是另一隻手,一套備份。

該如何做到兩手抓,還兩手都要硬?

系統性和探索。

1⃣️系統性

友情提醒,對“系統性”感興趣噠,可以仔細看看《窮查理寶典》的第二講。

爲什麼查理·芒格在書中提到了這些模型?他是以什麼作爲依據篩選的?

當我們看到了一堆模型的時候,是死記硬背跟別人“扔詞”,還是認真地去思考和琢磨背後究竟是什麼意思?又該如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舉個例子。

書中提到了一句話,“掌握八九十個模型就差不多能讓你成爲擁有普世智慧的人。而在這八九十個模型裏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你不好奇這幾個模型是什麼嗎?

如果讓你把這幾個模型用於解決生活中的一個難題,應該如何操作?

再說成甲的《好好學習》。

我之所以把這本書看了十幾遍,就在於第一次看的時候,他組合五個思維模型

黃金思維圈

系統思考

二八法則

複利模型

冗餘備份

實現了得到《成甲說書》的高質量穩定輸出。

印象深刻。

如果說,我們能夠提煉幾個對自己而言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並能通過排列組合把它們用來解決問題,形成自己處理複雜事物的系統方法論,結果會如何?

假如我們居然能夠在有系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往這個系統上補充舒適區外的外掛技能,“王炸”還會遠嗎?

2⃣️探索

今天跟朋友聊天,越發意識到:

自己很享受不斷學新東西探索邊界的過程,但也會糾結時間精力在主業、長久目標上的分配。

腫麼辦?

有一個點擊量1372萬的TED視頻,題目叫《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分享了20小時快速學會任何技能的方法。

作者Josh Kaufman還據此寫了一本書《關鍵20小時,快速學會任何技能》。

就像朋友問,怎麼才能快速get保險相關的知識?認真看書,然後拿自家的情況來分析,給自己做一個配置。然而,真正要掌握,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格總曾經分享過他自己作爲投資人快速學習一個領域知識的竅門:泡專業論壇。

學完以後,馬上向完全不懂這個領域的朋友分享,建議度娘“費曼技巧”。

或者挑戰更刺激的,總結自己學到的知識,向朋友圈中這個領域的高手請教,看看是不是get到了重點,請求對方指正我們認識不到位的地方。

長此以往,想沒有收穫,太難了。

在探索、學習、分享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能發現很多知識中的關聯點。比如說,冗餘備份、後備系統、plan B本質其實是一樣的:求生存。

不能上來就把自己玩死了。

總結一下:

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做到前10%(可以是拼人品);通過學習不斷拓展能力圈。

早晚會迎來一生髮展的春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