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 3月21日原創】近日,小米集團(01810)發佈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報告中顯示,小米集團2018年總收入爲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2017年增長52.6%;調整後淨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59.5%。

其中,小米智能手機業務表現突出,全年收入1138億元,同比增長41.3%,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1.19億臺。另外,2018年小米手機的客單價爲958.72元,相比2017年的881.3元有了明顯提升。

手機創新遭遇瓶頸 性價比成新消費關注點

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發佈的報告顯示,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年度下降7%,至3.945億部。儘管新興市場增長強勢,但仍未能彌補發達市場的出貨量下降。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趨勢下,所有地區的出貨量均有所下滑。僅中歐和東歐地區實現了正增長。

報告還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的市場份額佔18%,蘋果佔17%,華爲佔15%,OPPO佔8%,小米和vivo均佔7%。在亞洲市場,小米佔12%,蘋果佔12%,小米已經和蘋果的亞洲市場佔有量已經持平。

據家電網瞭解,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的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表現爲“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而市場之所以疲軟、消費者換新動力也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於智能手機自身遇到了發展瓶頸。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智能手機技術在2018年,除了更大的OLED屏幕外,似乎並沒有值得被消費者注意的創新點。

創新遭遇瓶頸,在產品上就表現爲同質化。相似的功能、相似的宣傳賣點,最終能快速打動消費者,讓銷量上升的手段,那就是在價格上做文章。

今年年初,蘋果對自己的產品進行降價銷售,原本標價上萬元的新品降價幅度超夠50%。而三星的Galaxy S9、GalaxyS9+和Note 9系列也同樣在國內降價,但此前銷量的下滑已經難以用降價來彌補。

與此同時,同市場整體下滑相反的是小米手機的銷量增長。一直以來,小米手機就以其價格親民著稱,同時深耕國內市場令其瞭解中國消費者的痛點。有行業人士分析,如今,在手機創新遭遇瓶頸的階段,小米手機銷量不降反升,不再被消費者視爲“屌絲手機”,意味着手機消費者的對性價比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消費也更加理性。

佈局海外顯成效 手機或不再成集團焦點

報告中還提到,在國際市場,小米2018年的收入增長至700億元人民幣,佔比達總營收的40%,而2017年時還僅佔28%。其中在印度市場小米連續六個季度保持了手機出貨量第一,在西歐市場也實現出貨量同比增長415.2%,排名第四。

很明顯,小米從一家中國手機公司正逐漸向國際化集團方向發展。據家電網瞭解,2018年二季度小米已進入82個海外市場,在印度建立工廠,以及推動供應商建立配套工廠,甚至投資手機相關的生態鏈系統。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財報中顯示,小米智能手機相比2017年的營收佔比下降,而IoT及生活消費產品佔比提升。在AIoT業務上,小米的連接設備數量達到1.51億臺,同比增長193.2%。小米的設備用戶中,約有230萬人擁有超過五個小米的物聯網設備。而小米的語音助手平臺小愛同學已經在超1億臺設備上激活,月活用戶超3880萬人。

行業人士告訴家電網,雖然國際市場成績斐然,但是IDC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在中國的銷量下跌了34.9%,未能進入國內排行榜前四名。結合此前小米發出的“All in IoT”的信號,小米集團2019年焦點或不再是手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