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小彭啊,你看田裏是不是……”

彭玉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只要上午9時30分左右,接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辦公室上班後打來的第一通電話,他便會“心頭一緊”:自己照看的那塊水稻試驗田,應該又“壞事”了。

這不,近日連續兩天,在相隔整整24小時的上午“9時30多分”,他都收到了袁隆平的“問責”電話。

“8月9日,袁隆平院士就滿90歲了。但加盟‘90後’的他,沒覺得自己應該休息。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裏,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對科技日報記者評價。

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着

90歲高齡的袁隆平,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卻依然“管不住”他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着水稻的心。“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院士辦主任辛業芸博士說。

爲方便行動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這塊田從此就成了他的“心病”。只要在長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

被稱爲火爐城市的長沙,夏季太陽毒辣,酷熱難耐。可不管多炎熱,袁隆平起牀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喫早飯,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問診”,是大家都只願躲空調房裏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則在晚飯前和晚飯後。

“因身體原因,袁隆平不能再頻繁奔走全國各地。但哪天不讓他看一眼田,他心裏就落空了。以這塊田爲例,其實他站在自家窗戶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堅持每天下樓去田裏。”楊耀松說。

“雖然眼睛不如從前,但袁老師給稻田看病依然眼光‘毒辣’。他當天看了田感到滿意,就不會找我‘麻煩’。不滿意,早上電話準時就打到我這裏。”負責照看老爺子樓下試驗田的彭玉林“吐槽”。

“活地圖”:身體力行“兩個夢想”

袁隆平有兩個著名的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目前水稻產量,並沒達到他的理想程度。”楊耀松說。袁隆平的“理想程度”,即按現在光能利用率2.573%,再打上“五折”計算,要達每公頃22.5噸的產量。

自1995年中國實施超級雜交稻項目以來,我國雜交水稻從每公頃10.5噸,發展到正在進行的每公頃18噸攻關。“不過,這離每公頃22.5噸產量目標還有距離。所以,即便他知道身體真的‘力不從心’,但仍不會放棄爲理想產量目標奮鬥。”楊耀松說。

全世界現有水稻種植面積1.6億公頃。如果一半面積用於生產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估算,可增產1.6億噸水稻,多養活4億—5億人口。這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楊耀松,是這一夢想的實踐者和見證者之一。

據透露,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着力於將雜交水稻傳播到世界。截至目前,在亞洲、非洲、一帶一路沿線,已在三四十個國家進行了成功示範,在十多個國家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楊耀松給科技日報記者手機發來一張貨幣照片。“這是今年,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長在看望袁隆平院士時,送給他的一張新貨幣。爲發展雜交水稻,他們把最大面值的新貨幣印上了水稻稻穗圖案。”

“他始終心繫世界雜交水稻技術發展和推廣。”辛業芸說。據悉,爲在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除走出去“落地”服務,袁隆平還在中國開設了國際培訓班。“每次培訓班開班他都親自到場。結業時,會親自頒發畢業證書。不管多忙,他都會擠時間做這件事。”辛業芸說。

“你知道袁老師是‘活地圖’嗎?”彭玉林說這話時,科技日報記者愣了一下。

原來,袁隆平向人問話頗有“小心機”。比如,有外省的人看望他,他首先問對方是哪裏人。聽說對方來自哪兒,就立刻報出當地經緯度,並在得到對方肯定後,開始“進入正題”,侃侃而談當地適宜種什麼水稻品種等。

直到現在,老爺子會“忘事”,但依然是“活地圖”。

出“告示”:定下新三大攻關目標

“全體員工,人人須知,我心中有三大主要任務。”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袁隆平親筆簽名的“告示”。這是他給團隊定下的亟待解決的“三大目標”。

其一,衝刺“禾下乘涼夢”,繼續鞏固每公頃18噸產量目標;

其二,選育耐鹽鹼稻,瞄準每公頃產量4.5噸的目標;

其三,發展第三代雜交水稻。

“我國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依然遠不能滿足糧食生產。土地資源不足,是否有其他土地資源可被利用?我國有10多億畝鹽鹼地,現可供利用的有2億畝左右。袁隆平認爲,如果能開發1億畝,每畝按300公斤產量計算,就能增加300億公斤糧食,可多養活七八千萬人口。”楊耀鬆解釋耐鹽鹼稻目標的“來由”。

爲實現這個想法,袁隆平近年來提出了利用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提高耐鹽鹼水稻產量的技術路線。自2017年團隊從國際水稻所等地收集耐鹽鹼水稻資源開始,團隊當年便篩選出4個較好品種。

“雜交水稻技術從三系法發展到兩系法,水稻產量上了一個臺階,但也進入了‘緩慢增長期’。現在,袁隆平院士帶領大家,通過遺傳工程不育系研究,初步研究成功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新奇說。

據悉,近年來,通過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培育的新組合,小面積種植已獲得了比兩系法品種更高的產量。今年,團隊在湖南四地,和福建等不同生態區,安排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制種和試種。或許10月,我們又將聽到袁隆平團隊的新喜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