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詡高等的人類,進化過程中卻留下了許多低端的生理BUG,例如我們每個人的視網膜其實都是顛倒的,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每隻眼睛都存在一個盲點。

一張圖讓大家體會人類眼球的缺陷,首先讓眼睛和手機屏幕保持10釐米左右的距離,再“閉上左眼,睜開右眼”,右眼全程都要盯着黑圓看,最後左右平移頭部。

整個移動過程中你會發現右邊的“十”在某個位置突然消失了,這就是人眼的盲點。如果沒消失,請再仔細閱讀上文流程。

爲什麼人眼會存在這種現象?

視網膜位於眼球壁的內層,就是上圖中橘紅色的內壁薄膜,這層薄膜在視覺成像中起到關鍵作用,能將光子轉換成神經衝動,最後經視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而這個運作過程在視網膜這裏出了一點小差錯。

視網膜分爲三層結構,感光細胞負責接收來自各種可見光的成分刺激,將光信號轉變成神經衝動;雙極細胞作用是歸類整合這些神經衝動;節細胞專管傳導,伸出的軸突組成視神經,負責將神經衝動傳遞到大腦皮層。

看了這三層結構,如果讓大家進行視網膜順序排序,肯定是一束光線先到感光細胞,再到雙極細胞,再到節細胞。然而現實情況剛好相反,看下圖。

光線首先穿過節細胞,最後纔到感光細胞,這個順序是不是很奇怪?首先要照射到視網膜最裏層的感光細胞,然後神經衝動再折返回雙極細胞,再折返回節細胞,節細胞連接的視神經又重新穿過雙極細胞和感光細胞,相當於繞了一圈。

簡單來說就是:上圖的光線經過3和2到達1位置,然後在1位置轉變成電信號,電信號的傳導由1位置到達2再到3,再從與3相連的視覺神經反穿回去,到大腦皮層。照理說,最合理的順序應該是把上圖中3和1的順序互換,這樣是一條直線流程,就不需要折返2次了。

人類這種顛倒的視網膜順序,不僅使進入的光線被阻擋,感光細胞感知光線時,質量也會降低,視覺成像效果變差。同時還存在一個BUG,就是節細胞連接的視神經回穿時,會在感光細胞層上留下一個“洞”,這個位置並未分佈感光細胞,所以視網膜上的這個點位無法感光成像,也就造成了人類眼球的盲點。

但好在兩個眼球的盲點並未重合,正常使用雙眼時不存在問題。

爲什麼單隻眼睛觀察周圍環境時,看到的視野中沒有出現黑點或盲區呢?

單隻眼睛觀察周圍環境時,盲點依舊存在,不過此時大腦會根據周圍環境自動填充盲區,讓單隻眼睛看到的世界依然正常,也就是說大腦“腦補僞造”了周圍部分環境。

當你看完段這話的候時才發現序順是亂的。

大腦的這種腦補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上句中的這句話“當你看完段這話的候時才發現序順是亂的。”裏面有三處詞語的順序是顛倒,但第一次閱讀時多數人不會發現這個問題,這就是大腦腦補的神奇功能。

再例如,上圖中的這兩張桌子,它們對應的長和寬都是一樣長的,不信自己拿把尺子量下。

大腦腦補了深度知覺,兩張桌子對應長寬相等的情況下,讓我們覺得豎線要比橫線長,這是典型的桌面錯覺。大腦不僅在視覺上對盲點腦補,對語言文字,對圖形線條都會進行腦補,也可以理解爲“大腦的無意識加工過程”,正是有了這個功能,人類才克服了許多生理漏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