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苏青都是从张爱玲开始的。

她和张爱玲“珠联璧合”,红透了大半个上海滩,被誉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

张爱玲曾经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很能理解张爱玲与苏青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上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新旧思想不断撞击,两个富贵家族中的小姐,幼年时期经历过家族衰败,读过新式女子学堂,复杂的家庭关系,让两个女孩从小深谙世事看透人情冷暖,将柔软的情感寄予在笔尖。

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书籍中,却很难找到苏青的名字,因张爱玲影响太大无法忽视。

王忆安写,张爱玲虚无,苏青实在。张爱玲是须掩起来看的。苏青却跃然在眼前。她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我们好像看得见她似的。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1

苏青,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属于城市新兴的市民群体,因为父亲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她被寄养在外婆家。原名冯和议,字允庄,祖父给她取了“和仪”这个名字,取“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之意。早年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初中毕业那会儿,苏青出演《孔雀东南飞》女一号,跑龙套的李钦后对她动了心思。两个人对彼此互有好感,随后,李家上门提亲。当时,苏青的父亲已经过世,苏家家境拮据,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20岁时,苏青考入民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因为貌美才高,苏青有了“中大宁波皇后”之称,追求者甚多。

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大概担心这位“宁波皇后”在中大读书会有情变,提出结婚。苏青本不愿过早结婚,但当时她怀有身孕,加之母亲不停苦劝,所以还是回到宁波,与李钦后履行了婚约。

苏青只好退学,在家待产。

五年间,苏青接连生了四个女儿,最后才生一儿子。 婆家极其重男轻女,因为生不出儿子,结婚头几年间,她在夫家彻底成了个罪人。

但是很不幸,随着一个女儿的夭折,丈夫出轨了。

随后,李钦后要去上海继续读书。起初,听到丈夫这样说,苏青心里又燃起了将这份婚姻延续下去的希望。到了上海,她发现生活并没有像她期待的一般好转。李钦后自私、懦弱、虚荣,没担当。碍于大男人的面子,生活拮据也不向家里求助。

苏青在家带孩时,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一日,她小心翼翼地,向丈夫李钦后要家用,因为米缸快见底了。

未曾料想,生性懦弱的李钦后怒了,在压力面前如此不堪,居然直接伸手扇她一耳光,还大吼大叫道:

“你也是知识分子,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赚钱!”

如果没有李钦后的那一记耳光,也许就没有日后文坛上的苏青。这一巴掌,把她打成了职业女性,家族中一代代女子绵延下来的酸恨,最终积攒成了叛逆,从此,她走上卖文为生的女作家之路。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苏青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她再也受不了这样糟糕的婚姻,毅然提出了离婚。

于是,她重拾起荒废多年的笔,将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埋下的炸弹——因生女儿而遭受的歧视与苦闷,一一化为文字,名为《产女》,投稿至林语堂主编的《语丝》。

谁料,除了赚来一笔稿酬,她还因此走上了一条以文字为生、辛苦却独立的女作家之路。

苏青将满腔愁怨化为文字,出版了第一本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让苏青声名鹊起。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2

初读苏青的作品,大有跨越时空得遇知音,与这位才女对面交谈之感。

苏青的文字虽尖刻,却不晦涩难懂,可谓“老妪能解”。她没有同时代作家那种为了革命改造民众传播新思想的远大目标与理想。她写文章,可以看到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男欢女怨只是为了直抒胸臆,当然,也为了生计。正是这种朴素的愿望,使她的文章真实,易打动人。

苏青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她的女性视角。因为本身是职业女性的缘故,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文章内容绚丽多彩,贴近生活。更可贵的是,她文章中的观点十分朴实,从不遮掩自己的想法。

然而苏青却是十分客观的,有理有据,有力有节,即不激进亦不保守,只是真实地表达出了那个时代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诉求。

苏青的许多观点在现在看来亦不过时,且不说反封建的人文关怀思想,就是女性权利的诉求,也有许多现代意义。

如她希望学校为女生增加有关生理卫生的课程,现在我们学校里的所谓青春期教育,恐怕大多也是在学生的嘘声与老师的敷衍中度过的吧?真正的启蒙,还是要自己在私下完成的。

在她的散文《好色与吃醋》中,大胆地指出:之所以好色是男人的专利,女人稍有吃醋便会引起男性的反感,都是因为地位的悬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决定性别地位,女人想要求与男性平等,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在感情婚姻中占据主动权。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然而苏青本人的命运,并不能说是红颜薄命,而应该说是天妒英才,正是由于她的独立与才华,才在那个男权社会中进退维谷。

一个离了婚的女人,靠着自己的薪水与稿费,养活自己与孩子,何况还是在那样一个不正视女性权利的时代。可以说,苏青的写作与成名,都是迫于生计的无奈,她曾经也是希望能有一个丈夫来依靠的。

她曾说过,这个屋子里所有东西,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可这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呢?“女强人”的无奈与辛酸跃然眼前。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风雨谈

3

离婚之后的苏青依然风华绝代,追求者也非泛泛之辈。十年的婚姻生活给她带来创伤的同时,也让这位才女更加成熟了,苏青在《古今》杂志发表过一篇尖锐的散文《论离婚》,她以独特的女性角度审视两性关系,被时任伪上海市长的陈公博赏识。

随后她的连载小说《结婚十年》一开始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受到上海市民热烈追捧,人们争相购买,盛况空前。这本小说集一共印刷36版,可谓创造了当时出版行业的一个神话。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结婚十年》

得到陈公博的赏识,被邀请做上海市政府专员。也有传言陈公博本想邀请苏青做私人秘书,并给予千元薪资。但最终苏青做了科室专员,就这样,女作家苏青成为了伪政府的公务员,常随陈公博来往于南京与上海之间,同进同出。

不久,苏便因为不适应官僚机构的工作方式而辞职,陈公博应允,并照样发给她工资。苏青受到陈公博资助,在上海爱多亚路创设了天地出版社,发行《天地》杂志,她集社长、主编、发行人于一身。

《天地》杂志一经推出就大为畅销。苏青经营有道,马上实施杂志预订,八折优惠客户。新年出“特大号”加质不加价,还别出心裁举办“命题征文”。她向周作人讨张签赠的全身照,登在杂志上,既做广告又讨周作人欢心。总之,花样不断翻新。

为争得发行折扣,她不怕丢人现眼,不怕吃苦,亲自扛着《结婚十年》到马路上贩卖,与小贩“讲斤头”,彪悍如女汉子。

至于苏青和陈公博暧昧到哪种程度,后人不得而知。

正因为苏青有撰文夸赞过陈公博,又与陈公博有关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她被人戏称为“女妓”。

4

作家王安忆说:“张爱玲虚无,苏青实在。苏青是女权主义者,虽然心性善良,谈吐写文直白却是有目共睹,给人一种什么都敢说的印象。”

有人曾评说:“苏青为人作文,是世俗的,百无禁忌的。”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张爱玲

张爱玲很欣赏她这点。当时那么多女作家,张爱玲一个都瞧不上,唯独苏青,她倒是还挺欣赏。

苏青自己办刊物,当编辑,忙着四处寻作者,一人身兼数职。

有一次工作累倒了,别人说她:“你一女人家,这么拼命干嘛?!”

她说,我的婚姻没了,如果我连这点爱好都不能执著,那么我的下半生估计就凉凉了。

终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名震了整个上海滩。

随着抗日战争结束,由于苏青与大汉奸陈公博的密切关系,苏青备受舆论压力,被骂作"汉奸文人"。司马文侦编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列出了张爱玲、张资平、谭正璧等16位文化汉奸,苏青亦在其中。

苏青在书中对陈公博的死表示:"我回忆酒红灯绿之夜,他是如此豪放又诚挚的,满目繁华,瞬息间竟成一梦。人生就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他的一生是不幸的,现在什么都过去了,过去了也就算数了,说不尽的历史的悲哀啊。"

抗战胜利,汪伪政府倒台,1946年陈公博被捕,被执行枪决。因曾经与陈公博的关系密切,所以苏青曾一度惶惶不可终日。苏青备受舆论压力,被骂作“文妓”、“性贩子”、“落水作家”、“汉奸文人”等。

历史的脚步从不会因个人而停滞不前。此时的苏青,显得格外的寂寞、苦闷,更为难堪的是生活无着,为钱发愁。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三十几岁的苏青便退出了文坛,曾被分配到越剧团工作,她改写郭沫若的《屈原》反响甚好。该剧在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时,佳评如潮,演职员获奖的甚多,可她这个编剧,却因为"历史问题"未能获奖。

其后,厄运突然降临。她在改编历史剧《司马迁》时,曾写信向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讨教。不料,在1955年胡风事件中,贾植芳被打为胡风分子,公安机关在贾家抄家时,发现了苏青的信,苏青就此被打成胡风分子,被关进上海提篮桥监狱。两年后,苏青被“宽大释放”,回到剧团的她却无事可做,只能去看剧场大门。

1966年文革爆发,苏青被抄家批斗,被剧团辞退!经历了狂风暴雨洗劫一空的苏青,磨灭了文人原有的理想,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击让她身体每况愈下,再也没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文人情怀。

5

1975年苏青退休,她每个月领着四十三元一毛九分的退休工资,与小女儿、外孙相依为命,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宅屋里。苏青晚年极为凄凉。她原住在市区瑞金路,环境简陋,要与邻居共用厨房、卫生间,且经常受邻居欺负。无奈之下,便与郊区一户人家调换了住房,以求安宁。

她想再干一点事,但身体已经不允许她了,晚年的苏青疾病缠身,贫困交加。

她在致老友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

1982年12月7日,一代南国佳人苏青去世,终年69岁。病危时,她很想再看一看《结婚十年》,但家中没有这本书。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苏青作品

但是死后冷清的苏青,没有墓碑,甚至她的灵堂没有花圈,没有哀乐,只有四五个亲友,送葬时间仅有不到十分钟。

1984年,上海市公安局作出了《关于冯和仪案的复查决定》,称:“经复查,冯和仪也就是苏青的历史属一般政治历史问题,解放后且已向政府作过交代。据此,1955年12月1日以反革命案将冯逮捕是错误的,现予以纠正,并恢复名誉。”然而,此时的苏青已经去世两年。

6

3年后,苏青的骨灰被后人带到了美国,她没有想到,阔别了半个世纪,两个当年享誉上海滩的奇女子的灵魂在大洋彼岸相遇了。

女作家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死后却连墓碑都没有!

后人为她立传《乱世佳人——苏青》

苏青的人生际遇,确实令人唏嘘,但她曾以那么热烈的、果决的、独立的、抗争的姿态活过,让我心生敬意。

三毛曾写过:“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树是独立的,不需要依靠别的东西,无论春夏秋冬,都坚强地站立着,风霜雨雪改变不了它,它只是兀自向上生长。如果把树比做人,那么女人也应当活得像一棵会开花的树,坚韧、挺拔,不依靠他人也能顽强活下去。

能挺拔傲立,也能繁花似锦。绽放给自己看,成长给自己看。相比大部分旧式女人,苏青真的是以一棵树的姿态在生活。

看苏青的一生,会想起一句话:站在时代的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