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說到,1876年4月——1878年1月,左宗棠指揮西征軍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

這時候,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地進攻伊犁嗎?

左宗棠體現出了一名傑出政治家的智慧,他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後,按兵不動。這是因爲,當初俄國派兵侵佔伊犁後,在清朝的抗議下,俄國駐華公使不得不對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發了一份外交照會,稱:“只因回亂未靖,代爲收復,權宜派兵駐守,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服之後,當即交還。”意思是說,只要清朝收復了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俄國就會將伊犁還給清朝。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針對此,左宗棠提出,既然俄國留下了外交談判的渠道,那麼就不妨先走外交談判這條路。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見,任命盛京將軍崇厚爲出使俄國大臣,到俄國去就伊犁問題進行外交談判。

崇厚,字地山,滿洲鑲黃旗人,生於1826年,是河道總督麟慶的次子,刑部尚書崇實的弟弟,1849年考中舉人。在八旗貴族裏,崇厚不算保守派。他多年辦理洋務,還參與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之一天津機器製造局。

應該說,那時候的形勢對中國相當有利。

在軍事上,清朝軍隊在新疆士氣如虹,俄國則陷於第十次俄土戰爭。在外交上,清朝佔據有理有利的地位。然而,崇厚在俄國談判代表的恫嚇之下,竟然擅自與俄國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答應了俄國方面提出的“通商、劃界、賠款”幾乎所有要求,使中國喪失了伊犁以外的大片領土。

{!-- PGC_COLUMN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消息傳出,朝野譁然。

左宗棠怒不可遏,在給朝廷的奏摺裏說:“武事不競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加,乃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由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異日之憂曷極!此可爲嘆息痛恨者矣!”

在左宗棠看來,喫了敗仗,纔有被迫求和的事情。如今一槍不放,就要割讓土地,相當於拿骨頭餵狗。狗喫完了骨頭,還會再來。

左宗棠提出對策:“爲今之計,當先之以議論,委婉而用機,次決之以戰陣,堅忍而求勝。臣雖衰慵無似,敢不勉旃。”意思是,先談判,談判解決不了,就開戰!

朝廷清流官員張之洞、王仁堪等人也紛紛彈劾崇厚。慈禧太后被左宗棠等人說服,將崇厚革職入獄,定斬監候,改派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前往俄國,重新開展外交談判。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俄國人當然不願意重新談判。這就意味着,煮熟的鴨子飛走了,以前的功夫白費了。所以,曾紀澤到了俄國後,受到了俄國方面的冷遇。事情就僵持在這裏。

左宗棠見到這種情況,知道該自己出手了。

1880年,左宗棠指揮西征軍兵分三路,分別由劉錦棠、張曜、金順率領,直逼伊犁。他本人將大本營從肅州搬到哈密。爲表示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氣概,左宗棠隨身攜帶了一口棺材,揮師西進。

左宗棠抵達哈密後,駐紮在城西鳳凰臺,運籌帷幄,修築糧食運送的道路,發動軍民屯田墾荒,加緊對部隊進行訓練,做好與俄國決戰,強行收回伊犁的準備。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左宗棠爲什麼敢與俄國正面硬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中俄之間的實力對比有深刻的認識。他知道,俄國正深陷與土耳其的戰爭,國內動亂正起。而且,俄國佔領的地方很多,可抽調出來作戰的兵力並不多。駐紮在伊犁的俄軍只有1000餘人,大炮也只有10門。與此相反,清朝雖然在武器方面落後,但收復新疆後士氣旺盛,且是本土作戰,完全可與俄國一決雌雄。

俄國並不想與清朝發生大規模衝突,卻做出了一系列軍事部署,包括增兵伊犁,派遣軍艦在海上游弋,以此來訛詐清朝,就如俄國談判代表若米尼在給外交大臣吉爾斯的信中所言:“我們只進行一種表面上的示威,因爲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不執行它。”

身處前線的左宗棠,沒有被俄國人嚇到;倒是在京城的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害怕戰爭的爆發。當年8月11日,朝廷下詔,將左宗棠召回京城。左宗棠無奈之下,只好將西征軍的指揮權交給劉錦棠,自己千里迢迢回到京城。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左宗棠一走,俄國談判代表就打聽到了消息。他們在談判桌上小心翼翼地向曾紀澤求證。曾紀澤早已知道這件事,卻鎮靜自若,眼皮也不抬地回答:“這是謠言。”俄國談判代表信以爲真,不敢在談判中漫天要價。

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與俄國訂立了《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清朝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但要賠償俄國兵費900萬盧布,且被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之領土。

雖然,這不是最好的結果,但對於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已經很難得了。左宗棠用4個字評論:“差強人意。”

很明顯,左宗棠不太滿意這個結果,卻又無可奈何。

左宗棠抬棺出征要強行收回伊犁 清廷卻將他召回京城

總而言之,左宗棠收復了新疆全境,回到了京城,接下來又有什麼故事呢?我們下一節繼續講述,敬請關注,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清史稿》《左宗棠傳》《近代中國史綱》《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對外的結果》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