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江苏建湖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名13岁的男孩因为不服管教,居然将亲生母亲杀死在家里,根据亲属和邻居的反应,男孩的母亲平时管教非常严格,孩子正好处于叛逆期,于是两人在家里经常争吵,最终导致了这样严重的后果。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过激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为这短短几个月就已经发生几多这样的命案。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18年12月湖南一名12岁6年级的男孩,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案发原因疑似男孩抽烟被母亲打后,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 18年11月,一名在校大学生11月22日,一在校大学生持刀捅死了陪读的母亲,在长达15分钟的过程里,母亲未开口呼救,最后殒命。

在这些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个描述,就是“严厉管教”,作为父母肯定很不理解,自己的严厉管教为什么会把孩子逼上绝路,为什么会养出一个个的“白眼狼”来?那么这个严厉到底是真的对孩子负责,为他们好,还是只是出于对孩子的不理解、不了解,而采取的简单、粗暴的高压手段呢?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我想可能更多的是后者,作为青春期有很多家长没有思考到的孩子的心理变化,个性化的特质,比如:

1、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想要搞清楚自己是谁,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晚上偷溜出去和朋友聚会,动不动离家出走,和朋友尝试抽烟喝酒等等。

2、 这些个性化往往看起来像“叛逆”,导致父母会担心孩子的这行为会造成什么大错。但是如果孩子在这时候不叛逆,父母才更应该担心,因为这一切的尝试都是他在试探家庭的价值观,他开始尝试着和自己的家庭分离,而叛逆可以给他这种能力。尤其是父母让做的事,孩子就偏不做,他会故意做一些和家庭价值观相互违背的事,这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表现自己不同的方式。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3、 青春期孩子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身体和情感的变化,例如他们的大脑会经历“第二波”的发育,他们身体的荷尔蒙开始升高,这一切无法自我控制的生理过程,给他们内心造成骚动和矛盾。特别是当他们大脑边缘系统还只是处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时,却要负责很多“成年人”的功能,这种矛盾的状态会更加让他们变得敏感、冲动、容易冒险等。好像我朋友说,我儿子请一秒跟我还是朋友,后一秒就跟敌人一样对我,简直无法理解。

4、 与同龄人的关系优先于家庭关系。虽然很多家长真的无法接受这一点,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同龄人的身上,他们更介意的是自己是否被周围群体“接纳“”或者“排斥”,所以当他们内心担心和关注的是,自己能否很好的归属同龄人时,是无暇顾及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的,这时候父母就会产生失落,和别抛弃的感觉,并试图想控制孩子。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5、 他们要探索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和自主,这种强烈的欲望会让他们想要搞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特别是在没有成人指导和命令的情况下,他们自己能做什么,这时候“不听话”、“擅自做主”的标签又再次放到了孩子的头上,并解读为“叛逆”行为。

6、 他们极其需要对父母保留隐私,他们的最大感受是,如果被家人盯着会很尴尬,因为他们在探索在发育,在努力搞清楚自己是谁,甚至会未经父母同意会参加一些活动,为了避免家长的唠叨或者失望,他们会选择不说,然后用撒谎、隐瞒、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7、 父母这时候反而成了让他们尴尬的人,青春期的孩子会选择跟自己同龄人出门,不愿意和爸妈一起外出旅行,甚至走亲访友都喜欢单独行动,也不太愿意和爸妈过分亲近,如果爸妈频繁出现在自己现实的朋友圈里,他们会觉得不舒服。

8、 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充满了能力,不会生病,不用睡觉,吃垃圾食品都可以生存,充满了无知无畏浑身的力量。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通过上面部分特点的总结,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家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经历着这一切,这些行为都是他通向自我发展的必然过程,个性化的行为是探索而不是叛逆。只是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一样,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变化和调试,然后觉得孩子突然变成了“陌生人”,甚至把这些正常行为理解为“灾难化”,误以为这就是他们未来一辈子的样子。

其实十几岁孩子的现在并不意味着永远,他们的行为是暂时的,仔细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也是这么过来的,也充满了当时父母看来的种种的“叛逆”行为,轻狂、不可理喻过。当时父母如果教养得当,我们现在照样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有个教育的同行,她孩子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所谓的“叛逆”开始泡酒吧、纹身、结交不好的朋友、逃学最后选择了休学。孩子这一系列的行为让同样是做教育的妈妈,内心经历了很大的波澜,她怀疑过人生,怀疑过自己的教育问题,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但是庆幸的是她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没有放弃孩子,把养育拉回到主旋律上。经过努力,她孩子现在已经被美国前十名之一的大学录取了。她对此特别欣慰,这一路走来,她发现如果当时自己陷入了自我评判里,可能孩子今天就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

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青春期的种种状态时,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养育,才不会让孩子瞬间变成了“陌生人”呢?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一、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同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父母不需要成为特别专业的心理学家,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知道十几岁孩子现在眼中的世界和显示,这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判断孩子的行为的,甚至可以让我们找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想法。可以避免我们动不动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采用习惯性的处理方法。

因为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自然也会让我们的心态不那么焦虑,不会动不动就想通过控制孩子的生活起居、交友学习一切的一切,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就算遇到了孩子一些真的无法接受的“叛逆”行为,也不容易太着急,把孩子当成成人那样尊重的对待和交流。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放下控制的心,适度放手

客观看到孩子的成长,毕竟他已经不再是小小孩了,父母要在孩子人生成长的这辆车上,从“驾驶员”的角色慢慢过渡到“副驾驶”的角色里,从“包办控制”变为“赋予力量”的养育方式。在孩子的生活中随时在旁边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因为犯错“跌倒”的时候扶他一把,或者在孩子努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副驾驶”的角色更是要表现出对他们能够做好需要做的事情的信任和信念。

下面两种方式给大家展示什么是“包办控制”行为和“赋予力量”行为:

包办控制:早上负责叫孩子,给他们洗衣服,挑选衣服。替孩子选择我们认为的培训班,替他们安排作息。给孩子除了零花钱以外的钱,想要就给。别的孩子有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也不能拉。……赋予力量: 倾听孩子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认可,不是替孩子解决或者认为他们问题不重要。教会孩子人生技能。以尊重的方式,让孩子决定怎么做。告诉孩子我们的想法,及期待,不说大道理。放手而不是放弃。……

其实赋予孩子力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因为父母习惯了控制和惩罚,所以感觉这些方式无效,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培养和建立孩子长期效果的基础上努力的。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三、利用青春期心理特点,找到合适的沟通技巧。

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保持沟通大门的敞开,当我们了解到孩子青春期“寻找自我”的特点时,他们对成人的大道理、教训类的言语往往很难接受,家长就尽可能的避免用这些方式来和孩子互动。其中认真倾听和启发式的问题是入门,在此基础上利用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来和他们互动是最好不过了。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班上两个孩子早恋了,家长们很紧张不知所措,老师就把其中一个孩子叫到办公室聊天,先是不带成见和评价的和孩子聊了好久,然后问了孩子几个问题,最后落脚点在一个问题上:“你喜欢对方什么呢?”男孩子列举了好几个女孩子的优点,之后老师又说:“根据我对恋爱的观察,头几个月都是热恋不够理智,你的回答可能带很多主观意识,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是理智对待这段感情的,那么在接下里的一个星期里,你观察女孩子的十个缺点来告诉我,你是认真的”

这个男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是对的,真的这么去做了,那很有意思的是,男孩子通过观察对方 的缺点,发现女孩子也没有这么完美,慢慢的也就平淡了下来。这个老师就很好的利用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对方沟通,他们很想证明自己,于是自己论证的过程反而对早恋这件事没有那么痴迷,即便是依然喜欢对方也会不容易过度冲动。

从青少年持刀弑母案件,看到家长们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还有个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也尝试了同样的方式,他选择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建立关系,然后呢和他一起讨论、分析游戏背后的设计原理,这个过程中他告诉孩子:“你看成人设计这些游戏就是为了赚你们孩子的钱,为了让你们着迷,故意这么设计的套路”。孩子在父亲的 影响下,慢慢用更另外的角度去观察游戏背后的设计原理,和成人的“意图”于是突然他也没有那么沉迷于游戏中了,因为潜意识里,他不想被成人“控制”于是选择了“冷静”对待。

不论怎么说,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叛逆不是问题,只是一种表现状态,如果我们家长能放下控制的心,坦然接受孩子正在长大,用尊重的方式去合理引导孩子,那么我们就不会把青春期的孩子推向“陌生人”的角色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