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江蘇建湖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名13歲的男孩因爲不服管教,居然將親生母親殺死在家裏,根據親屬和鄰居的反應,男孩的母親平時管教非常嚴格,孩子正好處於叛逆期,於是兩人在家裏經常爭吵,最終導致了這樣嚴重的後果。青春期孩子的種種過激行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爲這短短几個月就已經發生幾多這樣的命案。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18年12月湖南一名12歲6年級的男孩,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案發原因疑似男孩抽菸被母親打後,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母親打後心生怨恨,持刀將母親殺死。 18年11月,一名在校大學生11月22日,一在校大學生持刀捅死了陪讀的母親,在長達15分鐘的過程裏,母親未開口呼救,最後殞命。

在這些案例中我看到了一個描述,就是“嚴厲管教”,作爲父母肯定很不理解,自己的嚴厲管教爲什麼會把孩子逼上絕路,爲什麼會養出一個個的“白眼狼”來?那麼這個嚴厲到底是真的對孩子負責,爲他們好,還是隻是出於對孩子的不理解、不瞭解,而採取的簡單、粗暴的高壓手段呢?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我想可能更多的是後者,作爲青春期有很多家長沒有思考到的孩子的心理變化,個性化的特質,比如:

1、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非常想要搞清楚自己是誰,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通過一些個性化的行爲表現出來,比如晚上偷溜出去和朋友聚會,動不動離家出走,和朋友嘗試抽菸喝酒等等。

2、 這些個性化往往看起來像“叛逆”,導致父母會擔心孩子的這行爲會造成什麼大錯。但是如果孩子在這時候不叛逆,父母才更應該擔心,因爲這一切的嘗試都是他在試探家庭的價值觀,他開始嘗試着和自己的家庭分離,而叛逆可以給他這種能力。尤其是父母讓做的事,孩子就偏不做,他會故意做一些和家庭價值觀相互違背的事,這是最簡單、最自然的表現自己不同的方式。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3、 青春期孩子正在經歷着巨大的身體和情感的變化,例如他們的大腦會經歷“第二波”的發育,他們身體的荷爾蒙開始升高,這一切無法自我控制的生理過程,給他們內心造成騷動和矛盾。特別是當他們大腦邊緣系統還只是處在成熟發展的過程中時,卻要負責很多“成年人”的功能,這種矛盾的狀態會更加讓他們變得敏感、衝動、容易冒險等。好像我朋友說,我兒子請一秒跟我還是朋友,後一秒就跟敵人一樣對我,簡直無法理解。

4、 與同齡人的關係優先於家庭關係。雖然很多家長真的無法接受這一點,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同齡人的身上,他們更介意的是自己是否被周圍羣體“接納“”或者“排斥”,所以當他們內心擔心和關注的是,自己能否很好的歸屬同齡人時,是無暇顧及自己和家人的關係的,這時候父母就會產生失落,和別拋棄的感覺,並試圖想控制孩子。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5、 他們要探索並運用自己的力量和自主,這種強烈的慾望會讓他們想要搞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特別是在沒有成人指導和命令的情況下,他們自己能做什麼,這時候“不聽話”、“擅自做主”的標籤又再次放到了孩子的頭上,並解讀爲“叛逆”行爲。

6、 他們極其需要對父母保留隱私,他們的最大感受是,如果被家人盯着會很尷尬,因爲他們在探索在發育,在努力搞清楚自己是誰,甚至會未經父母同意會參加一些活動,爲了避免家長的嘮叨或者失望,他們會選擇不說,然後用撒謊、隱瞞、逃避的方式來應對。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7、 父母這時候反而成了讓他們尷尬的人,青春期的孩子會選擇跟自己同齡人出門,不願意和爸媽一起外出旅行,甚至走親訪友都喜歡單獨行動,也不太願意和爸媽過分親近,如果爸媽頻繁出現在自己現實的朋友圈裏,他們會覺得不舒服。

8、 青春期的孩子認爲自己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他們內心覺得自己充滿了能力,不會生病,不用睡覺,喫垃圾食品都可以生存,充滿了無知無畏渾身的力量。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通過上面部分特點的總結,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家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正在經歷着這一切,這些行爲都是他通向自我發展的必然過程,個性化的行爲是探索而不是叛逆。只是大多數父母和孩子一樣,沒有做好心理上的變化和調試,然後覺得孩子突然變成了“陌生人”,甚至把這些正常行爲理解爲“災難化”,誤以爲這就是他們未來一輩子的樣子。

其實十幾歲孩子的現在並不意味着永遠,他們的行爲是暫時的,仔細想想,我們自己的青春期也是這麼過來的,也充滿了當時父母看來的種種的“叛逆”行爲,輕狂、不可理喻過。當時父母如果教養得當,我們現在照樣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有個教育的同行,她孩子在高中的時候因爲所謂的“叛逆”開始泡酒吧、紋身、結交不好的朋友、逃學最後選擇了休學。孩子這一系列的行爲讓同樣是做教育的媽媽,內心經歷了很大的波瀾,她懷疑過人生,懷疑過自己的教育問題,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但是慶幸的是她調整了自己的狀態,沒有放棄孩子,把養育拉回到主旋律上。經過努力,她孩子現在已經被美國前十名之一的大學錄取了。她對此特別欣慰,這一路走來,她發現如果當時自己陷入了自我評判裏,可能孩子今天就不可能發展得這麼好。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青春期的種種狀態時,作爲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纔不會讓孩子瞬間變成了“陌生人”呢?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一、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學,同時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

作爲父母不需要成爲特別專業的心理學家,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知道十幾歲孩子現在眼中的世界和顯示,這是有助於我們理解和判斷孩子的行爲的,甚至可以讓我們找到孩子行爲背後隱藏的想法。可以避免我們動不動就發揮自己的想象和採用習慣性的處理方法。

因爲知道這是孩子的正常發展,自然也會讓我們的心態不那麼焦慮,不會動不動就想通過控制孩子的生活起居、交友學習一切的一切,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就算遇到了孩子一些真的無法接受的“叛逆”行爲,也不容易太着急,把孩子當成成人那樣尊重的對待和交流。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放下控制的心,適度放手

客觀看到孩子的成長,畢竟他已經不再是小小孩了,父母要在孩子人生成長的這輛車上,從“駕駛員”的角色慢慢過渡到“副駕駛”的角色裏,從“包辦控制”變爲“賦予力量”的養育方式。在孩子的生活中隨時在旁邊給予支持和鼓勵,在孩子因爲犯錯“跌倒”的時候扶他一把,或者在孩子努力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副駕駛”的角色更是要表現出對他們能夠做好需要做的事情的信任和信念。

下面兩種方式給大家展示什麼是“包辦控制”行爲和“賦予力量”行爲:

包辦控制:早上負責叫孩子,給他們洗衣服,挑選衣服。替孩子選擇我們認爲的培訓班,替他們安排作息。給孩子除了零花錢以外的錢,想要就給。別的孩子有什麼,我們家的孩子也不能拉。……賦予力量: 傾聽孩子並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和認可,不是替孩子解決或者認爲他們問題不重要。教會孩子人生技能。以尊重的方式,讓孩子決定怎麼做。告訴孩子我們的想法,及期待,不說大道理。放手而不是放棄。……

其實賦予孩子力量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因爲父母習慣了控制和懲罰,所以感覺這些方式無效,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在培養和建立孩子長期效果的基礎上努力的。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三、利用青春期心理特點,找到合適的溝通技巧。

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保持溝通大門的敞開,當我們瞭解到孩子青春期“尋找自我”的特點時,他們對成人的大道理、教訓類的言語往往很難接受,家長就儘可能的避免用這些方式來和孩子互動。其中認真傾聽和啓發式的問題是入門,在此基礎上利用青春期孩子的特點來和他們互動是最好不過了。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班上兩個孩子早戀了,家長們很緊張不知所措,老師就把其中一個孩子叫到辦公室聊天,先是不帶成見和評價的和孩子聊了好久,然後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最後落腳點在一個問題上:“你喜歡對方什麼呢?”男孩子列舉了好幾個女孩子的優點,之後老師又說:“根據我對戀愛的觀察,頭幾個月都是熱戀不夠理智,你的回答可能帶很多主觀意識,如果你想證明自己是理智對待這段感情的,那麼在接下里的一個星期裏,你觀察女孩子的十個缺點來告訴我,你是認真的”

這個男孩子爲了證明自己的是對的,真的這麼去做了,那很有意思的是,男孩子通過觀察對方 的缺點,發現女孩子也沒有這麼完美,慢慢的也就平淡了下來。這個老師就很好的利用了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和對方溝通,他們很想證明自己,於是自己論證的過程反而對早戀這件事沒有那麼癡迷,即便是依然喜歡對方也會不容易過度衝動。

從青少年持刀弒母案件,看到家長們不知道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還有個家長對孩子沉迷遊戲也嘗試了同樣的方式,他選擇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建立關係,然後呢和他一起討論、分析遊戲背後的設計原理,這個過程中他告訴孩子:“你看成人設計這些遊戲就是爲了賺你們孩子的錢,爲了讓你們着迷,故意這麼設計的套路”。孩子在父親的 影響下,慢慢用更另外的角度去觀察遊戲背後的設計原理,和成人的“意圖”於是突然他也沒有那麼沉迷於遊戲中了,因爲潛意識裏,他不想被成人“控制”於是選擇了“冷靜”對待。

不論怎麼說,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叛逆不是問題,只是一種表現狀態,如果我們家長能放下控制的心,坦然接受孩子正在長大,用尊重的方式去合理引導孩子,那麼我們就不會把青春期的孩子推向“陌生人”的角色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