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区O2O被炒得火热,随之带热的便是传统物业公司。物业作为紧密连接社区的大管家,在解决社区O2O最后一公里的难点上具有先天优势。

然而物业是个特殊行业,其职责涵盖广,不同社区的规模、管理等也都参差不齐,难以规范化。于是社区O2O与物业的结合问题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一方面不少社区O2O企业试水物业模式,生活圈全面铺开与物业的合作,另一方面,部分没接触过物业的则表示不想趟这滩浑水,认为绕开物业可以快速规模化、平台化。不管对物业是何种姿态,需要明确的是社区O2O的核心是线下“O”部分,而不可否认深入线下事半功倍的方式就是联合物业。但是物业落后的商业模式以及不规范的行业体制又让其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所以社区O2O想要通过物业布局线下,就需要深入物业,吃透物业。

物业社区O2O的现状

随着提供垂直服务的社区O2O在线下推广、用户粘性、可复制性方面困难的显现,使得垂直社区O2O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孟醒甚至宣称:“O2O的创业窗口可能已经关闭”。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因为坐拥海量的社区资源,掌握互联网巨头们无法触及的线下服务,在社区O2O的落地上所具备的天然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从物业切入开展社区O2O业务,很多物业公司也自知自觉,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社区服务平台,参与到社区O2O中来。

物业社区O2O有可能是社区O2O的下一个风口和战场,物业公司在社区O2O中会有更广泛的参与度,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未来会有非常多的垂直社区O2O被整合到物业社区O2O的社区服务平台上。另一方面,一些体量足够大的垂直社区O2O,通过横向发展和扩充,也会成为一个社区服务平台。这类平台如果与物业公司展开合作,也将称为物业社区O2O的一种。当然,也可能继续绕过物业公司,走互联网的轻模式,所以这类平台并不在物业公司的掌控范围中。我们要讨论的是,物业公司如何通过建设社区服务平台,主动参与到社区O2O中来。

物业公司参与社区O2O三种模式

1.物业公司自建平台

“住这儿”、“彩生活”均属于这一类,这部分物业因为背靠地产或者投资公司,能够为其提供强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从而具备自建平台的能力。

2.物业公司加入同行的物业联盟

这方面以花样年的“解放区”最为典型。花样年一方面通过“彩生活”通过不断收购中小物业扩大管理面积,对于不愿意被收购的物业公司,则以旗下“解放区”物业联盟实现合作。长城物业“一应云”平台也对同行敞开怀抱,与其他物业公司组成物业联盟。

3.物业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有些互联网公司提供社区服务系统,并提供运营支持,与物业公司共同开展社区O2O服务并分享收益。

三种模式的分析

自建平台在整合资源上拥有非常好的自主性、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充分开发以及深度运营。但是因为要实现盈利,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这部分投入在短期内并不容易见效。而且在技术、社区运营方面的团队,物业公司原本并不具备,同样需要重新组建。所以自建平台虽然很美好,但是自建平台,不仅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更需要颠覆自我的勇气。

通过同行物业联盟,不仅可以低成本、快速地获取社区服务平台,也可以向同行学习一些优秀管理经验,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联盟主导企业对自己品牌的侵蚀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同行竞争的关系,物业联盟存在陷入各自为战、有名无实境地的可能性。

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不存在同业竞争,物业公司不仅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的获取社区服务平台,还可以弥补在技术和社区运营方面人员的不足。如果合作顺利能够实现共赢。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物业公司需要考虑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对自己的物业流程改造是否有切实的改进作用。

物业社区O2O的将来

随着O2O的深入发展,物业行业已经进入了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总物业存量面积达到250亿平方米,而目前已经开展O2O服务的社区物业面积还非常有限,社区O2O这片万亿市场,目前还是一片蓝海,在商业上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社区O2O是物业公司从单一物业收入为主的管理型企业向以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增值服务为主的经营服务性企业转型的宝贵机会。虽然不是参与社区O2O就能够完成华丽蜕变,但是拒绝参与社区O2O的物业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