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圖一敦睦堂神牌位,圖二、三、四、五爲君紹墓碑原文字樣。

最近,各張氏宗親微信羣圍繞着上杭化孫八世孫:君紹公的墓碑記載與族譜記載不符展開激烈的討論。墓碑記載明二世祖六十郎張公,元配李孺人合墓,酉山兼辛,凡三房嗣孫重修。君紹公生於公元1374年,卒於公元1462年,葬磜下蛇形,於清嘉慶丁丑年(公元1817年)重修。

而公元1828年重修的上杭大拔族譜記載:君紹公字邦彥,號福旺,法名六十郎,生八子,啓通、啓達、啓遠、啓源、啓盛、啓先、啓光、啓明。

這就是近年來興寧啟源公世系與上杭大拔君紹公世系起爭議的源頭。上杭大拔族譜記載興寧啟源公爲大拔君紹公四子,出生於公元1405年,這是我們否認的。我們一向強調,正本清源並非分裂兄弟,也不是拉幫結派,不影響兄弟和諧、團結。一切都是以釐清世系爲宗旨,讓族人,讓後人清楚源從何起,根從何來,還祖正身。銜接祖源世系,寧缺毋濫。

興寧市張氏尋根溯源研討會的數位老宗長及全體同仁對興寧啓源公的生辰及祖源方向,經過數年來不懈努力,多方查找證據,查找正史等資料,曾在各宗親羣多次舉證,證明興寧啟源公並非出生於公元1405年的君紹公四子。

興寧湖背張氏族譜記載:公諱啟源,別號裕軒,妣謝氏俱福建寧化人。生二子,雍、熙。元世祖末,公由歲貢出身,授循州通判三載,考績至京,不幸數終。時流賊竊發,兵役繁興。妣與子雍熙不得歸,擇興寧城北名湖背者,山水佳麗,可爲長久計。遂僑居焉,因名之曰,湖背張氏。

興寧湖背啟源公謝祖婆七世孫元珠公,生於約公元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貢授沙縣二尹。明世宗嘉靖初年(公元1523年),時年83歲,告老還鄉的他見族人渙散,決心修譜凝聚渙散的族人。興寧湖背張氏家譜,首修於明朝嘉靖初年(公元1523年),歷經數百年不斷完善,記載每一代人的生卒時辰、是官是民、平生事蹟及所葬地名方位等,而且爲官者和有特別事蹟者,有衆多縣誌記載爲佐證。族譜成形的年份較早,元珠公當年重點提示,啟源公夫婦“俱”福建寧化人。資料清晰,是一部較早、較全面、較完善的家譜。記載啟源公生二子,長子張雍,仕元,爲千一司巡檢,妣李氏,無嗣。次子張熙,號松高,妣黃氏,生五子,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信,各成桑梓。

簡單舉例:興寧湖背始祖號裕軒,妣謝氏,俱來自福建寧化,並非上述大拔譜記載的來自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後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妣石、謝、徐、黃安人,生於公元1405年的,字貫蓬,號七五郎的啓源公。興寧啟源公,子雍熙。並非上述的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的啓源公。湖背家譜記載啟源公葬佛子嶺,同塋的還有九才公,並非上述的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湖背家譜雖沒記載始祖生辰,但湖背七世孫元珠公,嘉靖初年修譜時就83歲了,資料縣誌可查,追溯到出生爲公元1440年左右,元珠公與啟源公,相隔七世,卻相差35歲,不成立。所以上述的生於元公1405年的啟源公,並非湖背張氏始祖。再例:啓源公三世孫:仲信公(謝氏婆生)洪武初薦任湖廣課稅大使(可查廣東省通志)。四世孫:迪公明永樂乙未(1415)貢,興寧縣誌、嘉應州府志均有記載。五世孫:琳公,(石氏婆生)明永樂辛卯(1411)中舉,時年33歲,可查興寧縣、嘉應府志。七世孫:孟璡公(石氏婆生)明成化十六年(1481)貢生,明皇正德四年九月初三日誥封其母、其妻爲淑人,可查興寧縣誌。啓源公後裔孫有正史可查人物枚不勝舉。這些人物的生辰八字與某地譜記君紹四子啓源公生於1405之說完全對不上號。

君紹墓於公元1817年重修時記載只有三房,而公元1828年修的族譜卻記載有八房之多,憑空多出五子。有宗親說重修墓時只有三房出資,其他五房或沒出資或外遷失聯等因素,不曾錄入。對於此說法我們(大家)不敢苟同。衆所周知,一般墓主人以下幾代安葬祖先,世系清晰,碑文落款都是:祀男:某某,孫,某某,曾孫,某某,玄孫,某某。井井有條,代代清晰。年代久遠的,已傳下很多代,枝繁葉茂,一般是重修,碑文容不下大多的文字,都記墓主人傳下幾房,落款就是幾房仝立字樣。

而重修墓,墓誌銘信息肯定是依原碑而來,如果原碑尚好,一般不會更換。墓誌銘,本身就是刻在石碑裏的露天族譜,清晰地記載墓主人的身份及以下的子孫名字。別說三房人捐款重修,就算一人獨資,祖源信息豈能篡改!重修記載是三房,那麼原葬怎會有八房呢?

當今科技發達,信息交流有許多宗親建立了微信平臺,爲尋根問祖的宗親提供了方便,並且是提供信息資源分享。大家都是爲尋根而來,爲了釐清祖源世系,團結一心,親如一家。說到團結,古人更加團結,爲了耕種爭搶水源等生存利益,不惜與外姓操戈械鬥,甚至聯合劉關二姓結義兄弟,一致對外,爲生存而團結。異姓兄弟尚且緊緊抱團,何況同宗共祖、血脈相連的親兄弟,怎能捨棄?!

修族譜沒出資就不錄入,有例。但是重修墓之時,假如原先有記八房的,有五房外遷沒有出資就不錄入了,那不等於就是拋棄兄弟了?何談兄弟團結!這無疑是斷了外遷兄弟回家祭祖的路。這不是致外遷兄弟失去祖源嗎?這無異於自殘手足!所以,墓誌銘纔是準確的。修墓時有兄弟不要,修譜時才記載還有更多的兄弟,這裏面是存在很多疑惑的。續修譜的錯誤往往是爲了壯大族羣或年久失修、世系混淆等因素造成的。綜觀君紹墓碑文與"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記錄分析,二者前後不一,嚴重失實。箇中原因懇請各路宗親兄弟認真、細心地研判。再舉例:看看"敦睦堂"祠堂神牌位排列,在明清朝代家族宗法嚴明之時,一個號稱泱泱大族的化孫派系,原來有嚴格的內八句及外八句字輩排行,爲什麼只傳至第十世、十一世就會出現了不按規定字輩取名的後裔?那些後輩們敢這樣取名嗎?這些人真的是該祠堂的直系裔孫嗎?箇中原因實則是爲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亂拉他支作己人的行爲手法。究竟墓碑信息與後修的族譜信息哪種更真實?相信各路宗親兄弟早已心中明白。

我們尋根溯源研討會的全體同仁努力查找證據,是爲了證明興寧啓源公後裔並非出自上杭大拔君紹之後,一切以正本清源爲宗旨。換一個角度,逆向思考。假如說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是我們支系出自大拔君紹公,我們要尋根溯源,認祖歸宗,那證據呢?墓碑明確記載只有三子,鐵證如山,而且重修是按原資料所記載,難道人家有兄弟不認嗎?拿什麼證據來證明我們(自己)是出自君紹公之後?

經過衆多的族譜、正史縣誌等資料的舉證,凡記載興寧啟源公生於公元1405年的資料,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在此呼籲,上杭大拔君紹公後裔的宗長站出來,直視這世系混淆問題,爲君紹公自身支系正本清源,杜絕錯譜延續,平息爭議,造福子孫!

興寧市張氏尋根尋根溯源研討會

2019.3.17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福建上杭大撥鄉敦睦堂族譜及祠堂神牌位內容真實性的辨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