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洗澡,孩子不停地把澡盆裏的水,用手兜出來淋到媽媽身上。前三次,媽媽採用的是口頭警告的辦法,第四次的時候,媽媽說:"你再胡鬧,我會不高興的。"看到媽媽的表情有些嚴厲,孩子猶豫了一下,但是語言的力量可能過於薄弱,並沒有對孩子起到什麼作用,孩子仍然把水淋到媽媽身上。不用懷疑,接下來媽媽大發雷霆,真的"不高興"了。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用"媽媽會生氣"或者爸爸、或者奶奶,總之只要孩子有不能讓大人滿意的地方,就用家長的不高興作爲威脅,是不是可以有效引導孩子終止不好的行爲,變成"乖寶寶"呢?

可以起作用,但猶如"飲鴆止渴"

我的孩子週末的時候在家裏玩積木,玩到廢寢忘食,奶奶怎麼要他去喫飯,他都聽不進去。奶奶無奈了,對他說:"你又不聽話,看你爸回來怎麼收拾你。"結果孩子真的站起來,老老實實去喫飯了。我們應該爲這個結果感到慶幸嗎?當然不能,爲什麼呢?

1、孩子不是聽話了,只是在妥協

孩子爲什麼妥協?因爲"恐懼",家長當時暴躁的情緒被孩子捕捉到了,所以孩子感受到了來自大人的壓力,迫不得已,他選擇"聽話"。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比如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現在想來都覺得很懊惱。孩子不愛喫藥,生病了都不喫,怎麼辦?我選擇了最簡單的語言攻勢,我告訴他:"你不好好喫藥,我們現在就回醫院,你想去打針嗎?"孩子趕緊把藥喫了。本來我以爲可以滿意,但實際上孩子再去醫院,看到醫生和針,會嚇得發抖。這是因爲我使用醫生作爲"威脅",造成了他對醫生的"恐懼"。看病和喫藥,陷入了惡性循環。

這個道理,延伸到生活中,孩子對"恐懼"的家長,會抱着怎樣的心態?就很好理解了,跟面對"醫生"是一樣的。

2、孩子並沒有認識到錯誤

每個說"不聽話,我就生氣了"的家長,其目的是爲了讓孩子不要胡鬧。可是,即便這次讓孩子"聽話"了,下次就不會再犯麼?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就拿我的孩子來說,他上午被奶奶用"爸爸的教訓"作爲威脅,服了軟。但下午依然如此,奶奶又不得不換一個能對孩子有"威脅"的對象。除了讓孩子可能對所有家長都感到"恐懼",也就是當時讓孩子去喫了飯,但喫飯這件事,孩子沒有理解他自己的行爲是有錯的。

如果久了會怎樣?孩子會知道,這句話是毫無意義的,不會有人對他採取任何行動,以至於家長失去在孩子心中的信服力。很多所謂"油鹽不進"的孩子,就是這麼來的。他們已經對說教的方式,產生了"免疫"。一個聽不進道理的孩子,在行爲準則上,一定會產生偏差,因爲他們無法認定對錯,這一些是家長圖一時方便造成的。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家長可以怎麼辦?

有的家長會說,光說也沒用啊,孩子管不住就是管不住。孩子不是生而知之的,他們一定要"教育"才能明事理的。

所以,我們第一步是要求每個管理孩子的家長,自己要弄明白,當時的情況到底問題在哪裏。針對這件事,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爲什麼做的不對,如果不按照家長的說法,就需要承擔後果。

這裏可以用到"後果體驗法"的育兒方法,也就是讓孩子從後果中,吸取教訓,而不是通過"威脅"或者"誘導"。比如說,後來我回到家,聽到了奶奶的抱怨,我要求她這樣做:告訴孩子,我們所有人喫飯的時間都是中午的什麼時間段,如果限時沒有完成,家長會收拾碗筷,再到晚飯之前,不會有任何食物與零食。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說白點,就是讓孩子挨頓餓,一頓不夠挨兩頓。有些家長生怕孩子一餐沒喫就餓死了,這很沒道理。對孩子來說,原則性的問題,遠比一頓飯來得重要的多。他會知道不好好喫飯,就沒有飯喫,這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受到某個家庭成員的"威脅"。

最後,分享一個值得人深思的案例。果果喜歡拆家裏的東西,最開始拆的是自己的玩具。但是玩具也是用錢買的,奶奶會制止他,顯然一些簡單的制止,孩子並不喫這一套。於是奶奶開始說:"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啊!"

奶奶疼愛孩子,哪裏會真的生氣,果果敏銳地察覺到奶奶的情緒,先撒嬌再肆無忌憚地拆玩具,奶奶無奈的反而笑了出來,孩子繼而和奶奶笑得很歡樂。

孩子對於奶奶的話“油鹽不進”,靠家長的情緒控制,傷害大於效果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跟媽媽去同事家玩,大人在聊天,孩子悄悄拿出別人家的模型,開始用手掰。同事和自己家孩子做了很久的模型,就這樣被孩子掰壞了。兩家的氣氛爲此,差點受到影響,這幾乎讓同事認爲孩子缺乏教養。

用錯的方法應對孩子錯的行爲,最終會導致一錯再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