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看电影《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在杀人吃肉的时候,总是爱指挥一首高雅的古典音乐。但是那么有优美动人的古典乐配合着汉尼拔血腥的杀戮行为,让人不禁背脊发凉。画面中的汉尼拔的偏执又聪明、冷静又狂野、精致又变态的形象,真的顺着乐音直抵观众内心。

后来,查阅之后才知道,这首古典乐的名字叫《哥德堡变奏曲》,作者是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一曲千金的《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在1741年出版的,这部作品可谓是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的巅峰,是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奏曲,其规模之庞大,建制之精巧,气势之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说这部曲子“一曲值千金”,也是有原因的。据说这首曲子是巴赫为俄国使臣凯瑟琳伯爵所做。这位伯爵饱受失眠症困扰,不巧的是,那个年代显然是没有安眠药的。所以每当夜深难寐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的演奏师哥德堡给自己演奏曲子。

这位哥德堡乐师为了伯爵——显然也是为了自己能够睡个好觉,不得已求助他伟大的老师巴赫,于是巴赫就为伯爵谱写了这部《哥德堡变奏曲》。

据说疗效极佳,伯爵大悦,赠与巴赫一只装满XXX个(从100个到5000个的版本都有,总之很多)金路易的酒杯作为酬谢,这也是为什么说这曲子“一曲值千金”了。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闻轶事,大家当故事看看就好。至于这首曲子的催眠效果,如果是看了《沉默的羔羊》之后,才听的这个变奏曲的话,那么估计会失眠。

(看到美味的凝视)

幸与不幸交织的人生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巴赫故居)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

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大哥教给了他很多宝贵的知识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因为乐谱很珍贵,抄写的纸张也价格不菲 。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这也埋下了他晚年双目失明的祸根。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

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谱写了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哥德堡变奏曲》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版的。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里,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逝世于神圣罗马帝国莱比锡。

一个混入音乐圈的程序员

巴赫的音乐被盛赞最多的就是具有“逻辑性”或者说富有“数学美”,可是这种美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张动图:

图中的小星星正在沿着一条轨道滚动,这轨道既没有头,也没有尾,这“没完没了”的轨道的原型叫做“莫比乌斯带”,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将近七十岁时偶然发现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纸环拥有一个奇妙的特质——一般的纸张都有正、反两面,但它却只有一面。

因此,无论你从纸上哪一点往前涂颜色,最终都会回到起点,而且各处都会涂满同一种颜色,不像一般纸环,可以在正、反两面涂上不同的颜色。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巴赫的乐曲《逆行卡农》就可以写在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上。

图片展示的是《逆行卡农》,由一条旋律从尾向头逆向模仿另一旋律所构成的卡农曲。也就是说,这两个声部要在相互相反于对方声部的情况下同时播放。

而能够记录在莫比乌斯带上,就意味着如果将这两个声部结束后再倒回去,就能无穷无尽地进行下去。因此,许多乐友将这段音乐叫做“巴赫大宇宙”或“巴赫大循环”。

不止如此,主题,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莫比乌斯圈,十二音的技法,是巴赫玩剩下的。

看了下面的视频你就知道巴赫的音乐究竟可以展开多少种玩法了。

这个视频告诉你巴赫为什么是天才

创作音乐就好像程序员在玩代码一样,可以把音符各种组合拼接,还玩得这么高级,如此富有美感。

造就巴赫的是那个理性至上的年代。

巴赫所处的时代是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启蒙)时代。

在文艺复习时代,宗教被削弱了,知识群体开始脱离教廷,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知识被重新发现。

但在理性时代人们更进一步,通过观测数据发现日心说才是拟合数据的更好模型,从哥白尼、开普勒,最后到牛顿时代,达到了一个局部顶峰。巴赫出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哈雷凭借牛顿在书中对天体运行的微积分计算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回归。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成功预测行星对人心是一种巨大的震撼,但人们发现牛顿的书或者说他那个机械的宇宙观所代表的理性思考竟然一次次成功预测时,人心开始膨胀,认为人类只要理性的思考,不仅可以证明古希腊是错的,还可以理解神是怎么运行这个世界的。这里的神是大自然而非耶和华了。

(哈雷彗星的运动轨迹)

如此一来,人们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开始疯狂的追逐这个新的信念:理性(有点像今天的大数据)。接下来怎么做,很自然,把理性用来改造一切学科。所以,那个时候的音乐有很重的逻辑平衡感,体现一种数学感,反映了人类向往理性改造一切的愿望。

但时代归时代,巴赫的成就也跟他的个人努力分不开。

他对音乐热爱,甚至爱得发狂。巴赫好似对音乐有种贪得无厌的职业好奇心: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到处去听新音乐的演奏;无法到场亲耳聆听的,他就找来乐谱痴迷阅读,他的收集范围很广,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巴赫的作品听起来就像一个巨人用手指捏起积木搭房子,搭起的房子结构严谨,对称,或者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层层零件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各种装饰的齿轮在房子里环环相扣精准又理性地运转。

黑塞在评价巴赫时这么说:

“没有一个人的音乐能如巴赫的一样能这么强烈的引起人倾诉内心情感的冲动,如同创世之光,落在混沌的大地上,将幻觉和影像投射到人间,他的音乐带着立体性,隐喻性,前在性,总是积极的前进,巴赫的音乐里本身就藏着一个完美且圆融无缺的世界。

- END -

《蜜蜂与远雷》

直木奖&书店大奖“双冠王”日本畅销60万册我们凡人所能追求的神圣无非是为了热爱奋不顾身

///

"音乐是一种本能"

编辑、整理丨明清 Ξ 图 | 网络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后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