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颐,字鼎臣,号伴梅退士,满洲正蓝旗人,同治四年进士,同治十一年任无极知县四年,光绪三年复任无极知县一年。在任期间创作了反映无极农家生活的诗歌《竹枝词》(无极县志记载)。每句诗如相机的镜头,真实记载了一百多年前无极农家的生活习俗,构成了无极清朝时期农家的《清明上河图》。全诗共六十四句,勾画出十三幅农家生活图。

青园之人文燕赵|清代无极“农家生活十三图”

一、采棉图

“半种棉花半种田,农家计算亦周全。但期秋暖频开放,多卖耕耘本分钱。晴日西风缀白棉,采花结队到南阡。邻家姊妹关心切,约伴商量几日前。”无极县种棉花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棉花生长,同治年间一半耕地种棉花,历史上有“要发家种棉花”“多种棉多卖钱”之说。天高气爽时,秋风吹开了朵朵白棉,像是伸出了洁白的小手,等待人们去采摘。采摘棉花,收获的不仅是劳动果实,还有喜悦的心情。姐妹们互相帮助,结伴采摘,有说有笑。一边摘,女人们一边盘算着卖钱后给孩子们添几件衣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纺线图

“纺花最喜气温和,穴地浑如安乐窝。继晷焚膏声轧轧,女工辛苦胜锄禾。”诗中“穴地”为无极俗称的“地窨子”。其建筑可大可小,深挖一人高,上摆梁檩封土与地面平,斜挖出口通道或靠木梯以上下。冬天妇女在里边纺线织布,凭借地温之气,暖和如春。很多女工昼夜不停,或是歇人不歇工具,前半夜年轻妇女纺织,后半夜老年人接班,这叫“接夜”。 妇女们终生纺织,与棉为伴,真是“女工辛苦胜锄禾”!

三、浇地图

“汲水浇田仗水车,农家利用制偏嘉。马牛更换无停滞,直到更深月影斜。田园几亩是贫家,亦各分畦汲井华。园转辘轳挥汗雨,滴随清流润禾芽。”同治年间有两种浇地方法,一为水车浇地,一为辘轳浇地。水车为笨重的铸铁制成,有大小小铁轮,小铁轮150斤,大铁轮360斤。提水的斗子要挂45个左右,先是木制斗子,后用铁制斗子,用牲口拉动,汲水量较大。农忙时马牛昼夜拉水,省去人力。但购价昂贵,小户人家莫敢问津。用辘轳浇地是最原始、最费力的方法。贫民们一家老小齐上阵,大热的天,停了辘轳就会干畦,男人们园转辘轳,挥汗如雨,实在太累了,妇女或孩子就会接手。只有淋漓的汗水才能使庄稼发芽生长,世间最知“粒粒皆辛苦”的是农民。

四、庙会进香图

“城隍庙会好天光,士女如云拜上方。非是小侬贪热闹,去年已许进心香。神明参罢到官衙,莫怪村农礼数差。父母从来恕儿女,满庭错杂任喧哗。”阴历五月十五是无极城隍庙会,大街上人山人海,善男信女涌向城隍庙大殿,顶礼膜拜,或许愿或还愿。多数人祈祷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多收二三斗。进香毕,顺脚到县衙看一看。小民们虽当不上官,看看官衙总可以吧。好在县太爷没封门闭户,没派岗戒严。他们看了大门看仪门,看了大堂看二堂,结伴同游,边说边笑,无所顾忌,大声喧哗。作为县太老爷,一定也会原谅这些农家儿女的礼貌不周吧!

五、集日棉物交易图

“集市由来五日期,买花卖线各奔驰。自然获得辛勤利,聊补春耕不足时。”我县各大集日都有棉布交易市场,最大的当推郭庄。清朝时候,有三十多家棉布经销商在此开店,最大的当属祁县乔家“太元”商号。小农之家,带上棉线和棉布进市交易,然后再买些棉花回家纺织。每个集日下来,也赚些小钱。虽然辛苦,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尚能吃碗干饭。

六、求雨图

“漫将奢望笑愚氓,私祝皇天最有情。禾黍喜潮棉喜燥,要他雨后即开晴。”小农我耕种几亩薄地,谷物喜雨,棉花喜燥,谷物和棉花各占一半。所以,最好是晚上下雨白天晴,粮棉丰收是双赢。在此我略备薄酒和供品,多谢上苍雨公公啦!

青园之人文燕赵|清代无极“农家生活十三图”

七、收枣图

“村边隙地枣成行,一带疏林映夕阳。八月剥来筐篚积,御冬亦可当秋粮。”无极自然条件适合枣树生长,大枣除了药用价值外,还可代粮充饥。我县石家庄、王先、北家庄等村在新中国成立前足有上千亩枣林。阴历八月秋高气爽,满树的大枣已经成熟,闪着光彩,着实迷人。

八、酿酒图

“秋收以后各酬神,黍稷粢盛报赛新。余剩黄粮还酿酒,明正预备请乡亲。”秋天收获后五谷丰登,首先要祭祀神灵,感谢上苍风调雨顺赐福于民。粮食有了剩余,不忘造酒。无极人好客,家家酿酒。无极人造酒堪称一绝,有黍子做的黄米酒、高粱做的大曲酒,最拿手的是枣木杠酒。清朝光绪十九年县志曾有记载:“无极于汉属中山国,至今乡俗家家酿酒,色清味重多上品。”

九、买嫁妆图

“粜得余粮计算长,半完国课半收藏。明年小女将迎娶,庙会先筹买嫁妆。”庄稼收获后,先要缴纳皇粮国税,否则官府一直找你麻烦。不过,收成的一半要上缴官府,丰年好说,歉年怎么办?女儿明年出嫁,要节衣缩食早做准备,粜些余粮置办嫁妆。旧时嫁妆无非是薄板带盖木箱一对、吃饭桌一个、梳头匣子一个、首饰匣子一个、铜质鞋镫子一个。虽然简朴,但穷人家置办亦属不易,小女也就很知足了。

十、防洪图

“课雨占晴费运筹,雨多河涨又堪忧。滋川滹水犹其后,为患先防木刀沟。”天大旱,知县与士绅到高陵圣井求雨,雨大又忧患水灾。那时,磁河、滹沱河和木刀沟的三水之害,以木刀沟为甚。遇大水之年,木刀沟往往决口,轻则淹坏庄稼,重则冲毁村庄。历来县官都把防洪重点放在木刀沟上。据大户村老人翟秀礼说:“小时候,姥爷给我讲过寿颐县令带头挖河的故事。他光着脚,检查、督促工作,带领大家将木刀沟深挖三尺,宽挖六尺,一直挖到深泽县边。”

十一、接闺女看戏图

“秋成报赛戏场开,搭起芦棚当彩台。阿母偏多心上事,牛车接得女儿来。”秋后收成好,要感谢上苍,祭祀神灵,小村请来大戏以示庆祝。人人高兴,一片欢腾。当母亲的也没忘让人赶上牛车把闺女接来。这就应了一句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叫闺女,请女婿,外甥小子也要去。”

十二、收秋图

“登场秋稼灿云霞,男妇齐忙乱似麻。少女亦来帮打豆,暂时停歇纺棉花。”金黄的谷子、火红的高粱、黄白的玉米、黑亮的大豆以及北瓜、茄子、蔓菁、大葱等都要收获到家。用木轮推车运回打谷场后,加工、脱粒、晾晒、入仓,一家人真是忙乱如麻,没有一点休闲的时间。这不,十几岁的缠足小女孩也步履维艰地从室内走出来,身上和头上还沾有棉絮,停下纺车,举起木棍,敲打已晒干的豆枝,把豆子从豆荚中打出来,为家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青园之人文燕赵|清代无极“农家生活十三图”

十三、新春元宵图

“佳节元宵气候柔,新正无事逐闲游。阿侬亦欲聊从俗,结伴登城一散愁。”初十过后不久,元宵节就到了,再忙也要玩一天。“正月十五游百病”,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说是那天要多出去转悠,能降福祛灾,消除百病,使身体健康。正月十五那天,很多人游县城,尤其是一些青年男女们,边走边说,笑声不断。城隍庙、文庙、县衙游人如织,就连城墙上人也满满的。游县城祛百病,解忧愁,宽心情,谁都高兴。

据东关老人司兰若(已故)回忆:“正月十五这天,城内所有机关、学校、庙宇都任人游览(公安局、保卫团除外)。县长和太太还会与民众畅谈,如县长问:‘你们家年前打的粮食怎样?够吃不够吃?喂着几头牲口?’等。太太则问妇女们:‘你男人有文化吗?你家除农业外,有副业吗?几个孩子?’等。同时把糖果花生分给她们及她们带来的小孩,边吃边聊。妇女们临走时,太太还依依不舍地送出县衙宅门。男人们则由县长以极其客气的语言送出宅门,但只起立,而不亲自送出。”

(燕赵都市报 耿兵海/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