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的話題,是由一則新聞想起的。

新聞裏講了一件事故。

7月25日,在瀋陽街頭,一輛奔馳車與一輛尼桑車相撞,兩車受損都挺嚴重的。

孩子遇到問題容易情緒崩潰?那就教會他“解決問題思路”

尼桑車裏的司機是個年輕女孩,估計是嚇蒙了,在車裏哭着沒出來。

奔馳車裏的司機是個阿姨,從駕駛室走出來之後也沒查看自己的車況,就徑直朝尼桑車走去。

是要追責嗎?是要爭吵嗎?事情並沒有按照想象中的情形發展。

阿姨走到尼桑車旁,跟女孩說:“閨女,別怕,好像漏油了,你快下車,別再把你傷了。”

女孩下了車,對阿姨說:“阿姨,你沒事吧,你要心臟哪兒不舒服告訴我,我帶你去醫院。”

孩子遇到問題容易情緒崩潰?那就教會他“解決問題思路”

兩個人一直在互相安慰,直到交警趕到處理交通事故。

我想,當時剛剛受到猛烈撞擊的兩人,內心都是充滿恐懼的吧。

先彼此幫持着處理好情緒,再進一步協商處理好賠付,確實是發生事故後處理問題的最理性模式。

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很多人在陷入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推卸、埋怨、情緒爆發。而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這些負面反應,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呢?

只會把問題推向更艱難的境地。

事後有人問了事故里的那位阿姨,當時是怎麼想的。

阿姨說:“無論車禍誰是責任方,大家誰也不想發生這事,既然發生了就要樂觀去解決,與其互相埋怨,不如互相理解。”

這就是“解決問題思路”。

2

六六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講了一件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在植物角觀察多肉,老師在稍遠的地方看着他們。忽然,一個小孩不小心,把一盆多肉碰到地上,摔碎了。孩子們一下炸了鍋。有的孩子埋怨着“肇事者”,說都是怪他碰掉的。被埋怨的小男孩哭着怪旁邊的人,說都怪他擠到了自己。還有小孩跟着被嚇哭了,說我們犯錯誤了老師吵我們怎麼辦。孩子們意識到了錯誤行爲的發生,面對忽然而來的問題,都陷入到了壞的情緒裏。只有一個小女孩萌萌說,我們把小花撿起來,種到別的花盆裏吧。

這個孩子,具有“解決問題思路”。

孩子們在萌萌的帶動下,紛紛伸手撿小花,收拾泥土。一旁靜靜觀察的老師怕孩子們被碎玻璃割到手,趕忙走了過來,幫助孩子們收拾了殘局。

小花找到了新家,孩子們又重新高興了起來。

之後,老師問萌萌,他們都在哭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啊?

萌萌說,我想着哭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我說你有什麼用呢,把小花撿起來種好,不就行了唄,這纔有用啊。

是的,哭鬧和埋怨的情緒傳染,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相反,想辦法彌補已經犯下的錯誤,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是最有用的。

3

後來,我向萌萌媽媽取經,是怎麼給孩子養成“解決問題思路”的?

萌萌媽媽分享了兩個語言技巧。

一個是,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概念——用明確的指令代替批評。

比如萌萌把餅乾撒了一地。我會控制住自己脫口而出的指責,因爲一吵她就會哭,這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會告訴她,萌萌你犯錯誤了,地板的小臉蛋被弄髒了它一定很生氣,但很開心的是你有一個補救的機會。她會很期待的問,什麼是補救。我說,補救就是你把餅乾撿起來丟掉,把地板的小臉蛋擦乾淨。在這樣語言情景的引導下,萌萌就會很用心的補救犯下的錯誤,地板不生氣了,她就很開心。

當然,我會對她有小小的懲罰,餅乾浪費了,今天就不再給了。但這時她的情緒已經很穩定了,也就能夠接受這樣的懲罰了。

比起一開始的批評,我覺得用明確的指令引導她去彌補錯誤,能夠更快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孩子遇到問題容易情緒崩潰?那就教會他“解決問題思路”

第二個是,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想個辦法吧”代替“怎麼辦”。

慢慢的萌萌有些解決問題的意識了,就該引導她自己想辦法了。

有一次我幫萌萌做手抄報,剛完成一副小作品,卻不小心在空白的地方劃上了一筆。

我下意識的喊了一聲,怎麼辦啊!

看見萌萌小嘴兒都撇起來了,我連忙說,要補救,要解決問題的對吧?

萌萌說,對啊,可是怎麼辦呢?

我鼓勵她,萌萌一定能想到辦法的,你想想怎麼辦吧,或者,再畫成別的什麼?

萌萌想了想說,這個,很像小草啊,可不可以畫成小草呢?

當然可以!我告訴萌萌,你看,當怎麼辦變成想個辦法,手抄報變得更漂亮了!

孩子遇到問題容易情緒崩潰?那就教會他“解決問題思路”

4

我開始在六六遇到問題的時候嘗試這兩種語言技巧。逐漸的有些效果,但有時她還是會控制不住情緒的哭鬧和逃避。

因爲六六很喜歡和我做互換角色的遊戲,她當媽媽,我當寶寶。於是我就常常趁着這個時機,再教育她一下。

譬如我會故意犯錯,打亂一套拼圖,碰倒一摞積木什麼的。然後我就假裝很沮喪,假裝發脾氣。

這時六六總會學着大人的樣子,柔聲的對我說,我們來補救一下吧,我們來想個辦法吧,哎呀發脾氣是沒有用的,遇到問題了就要解決問題呀。

慢慢的,六六在犯了錯誤或者遇到問題時,有了“解決問題思路”。

這個轉變的過程,對大人也是種考驗,畢竟在當下控制情緒,引導孩子,本身也是種“解決問題思路”。

我們要跟孩子一起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