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南方最主要的主食,可以分成糯性和非糯性两类,在贵州都很常见。

糯稻虽然产量不高,但耐寒、肥料要求低;糯米饭的油脂丰富,结实耐饿,是庄稼人最值得依赖的食物。糯米在贵州是粽子、糍粑、米酒、油茶等食物的基础食材,也是腌制鱼、肉的辅助材料。城里人把糯饭、糍粑当早点,乡村地区则将烹制糯食化作为生活富足的象征符号,带着更多的郑重和讲究。食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当属黔东南,高山梯田里,连绵着成片的原始糯稻,在千百年的育种演化下,培植出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香禾糯、野猪糯等糯稻品类。

你知道糍粑其实源于战事吗?

摄影:陆进平

糯米制品可用蒸、煎、炸、煮等不同烹制方式,其香不同,奇香无比,我曾经在每天一县的贵州88个县路上,一路品尝,记忆犹新。糍粑,源于战事,为保战中食粮,早先将米蒸熟,筑成块,堆成墙,战中取食,蒸煮直接食用均可,逐渐流行开来,如今基本上为糯米蒸制九成熟舂茸而成粑粑,香醇软糯的糍粑、饵块粑,以及土豆糍粑、糯玉米糍粑、糯高梁糍粑、糯小米糍粑等;源于三国战事的黄糕粑,家家爱做的泡粑、早已成名的糕粑稀饭,粽粑、褡裢粑、糯团粑、棉菜粑、清明粑、油炸粑等等,

你知道糍粑其实源于战事吗?

摄影:陆宇堃

作为米粉大省的贵州,也擅用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或现代化米粉机直接熟制等工序制成的条形、丝形的湿状或干状的米粉,或是粉条、圆粉、扁粉、粉丝、卷粉、剪粉、米皮、绿豆粉、锅巴粉等别称。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是贵州早餐、中餐的"主力军"。

你知道糍粑其实源于战事吗?

摄影:杨通荣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知名的米粉,如花溪牛肉粉、安顺羊肉粉、遵义羊肉粉、兴义羊肉粉、水城羊肉粉、铜仁锅巴粉、思南绿豆粉、榕江炒粉、三都炒粉、安顺裹卷、独山细粉、荔波切粉、台江羊瘪粉、雷山红粉、岑巩菜粉、天柱土豆粉、正安米皮、瓮安剪粉、糟椒卷粉、猪脚粉、辣鸡粉、鸭块粉、鸡丝卷粉等等,数不清道不完。

辣、酸、野的味道和以糯米、大米为主食,都只是贵州味道最基础的特征,是因为久居深山,自然馈赠的最原初的味道。对物产、食材的加工和烹制,变成菜肴,则需要"烹饪方式"的照拂,贵州菜最大的特点——融合,均得益于不断迁入贵州的移民。

你知道糍粑其实源于战事吗?

摄影:杨秀勇

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迁入是明太宗朱元璋多次发动"平滇"战争,还调集30万大军驻屯贵州,贵州也正式建省。那是,屯军将士多系江南水乡汉人,移居贵州后,把江南的生产技术、生活习俗、饮食物料带到贵州。明清时期,亦有大量移民分别迁进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的人来到贵州插草而居。曾经人烟稀少、万山重叠、运输全靠人挑马驮的贵州很快繁荣起来。贵阳、安顺、遵义、茅台、青岩、镇远等地逐渐商贾云集,政治、经济、文化繁盛,移民和商贾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品,还带来了各地烹饪方法和南北佳肴,本地厨师在提升本民族菜肴的同时取长补短结合当地原材料、调辅料和民族禁忌,对民族菜进行了改良和丰富。

你知道糍粑其实源于战事吗?

摄影:冯四方

贵州历史上第二次味道的融合,尤其在抗日战争开始,南京失陷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贵州是大后方。当时很多沿海难胞、大学生、工商人士、军政人员纷纷迁筑贵州躲避战事,就业定居,随之迁入的还有一大批名厨,遵义、贵阳的餐饮业迎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餐饮名店层出不穷。以贵阳为例,当时汇聚了北方菜系天津馆、燕市酒家,江浙菜系苏州茶室、南京酒家,还有杏花村、西湖饭店、迎宾楼、松鹤楼等等,名店林立。大厨名家们入乡随俗、就地取材,用原菜系的烹饪技法解读新食材、调和新口味。很多第一代黔菜大师都有师从浙、粤、鲁、川、湘等菜系名厨的经历,他们吸收了各大菜系的长处,自成新一派。在街头巷尾的民间传说中,甚至出现了好几个黔菜"门派"。这一批烹饪大师和他们的徒弟,正身体力行地在筵席厅堂上定义"黔菜"。

解放后,餐饮也复苏,兴建酒店,开办餐厅,战时入黔厨师显山露水,纷纷成名。南下干部和三线建设进驻贵州,大批江浙沪和东北人入黔,口味融合,菜肴更新,名店复兴。改革开放后,黔味逐渐从民间走向市场,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各大菜系菜肴风格,在任省长王朝文提出"黔菜"概念,形成官方菜系。贵州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大省,黔菜是山地饮食、江河饮食、民族饮食的融合,在最简单的烧炙、腌渍、烙、酿、煮的基础之上,博各菜系烹饪术之特长后,或许能另辟蹊径,创造融合菜的新标杆,让黔菜早日出山。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吴茂钊。内容来自:《地道风物.贵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