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記得當初第一次知道槍騎兵的大名還是在兒時那本汽車之友的雜誌上看到的,當時介紹的是一臺六代的Evo,家用四門轎車的外觀和非常出衆的性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可惜的是直到第九代車型三菱纔將他引進到國內,不過將近50萬的價格使得愛他又能買得起他的人少之又少,有合法手續的車數量稀少也是導致現在二手的Evo IX的價格炒的比新車還貴的原因之一。

不過幸運的是東南汽車和三菱合作推出了Lancer的民用車版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菱帥,與Evo同宗同源的特點使得他成爲改裝愛好者的首選,無論你是想拿樣還是想追求動力他都可以滿足你的要求。只不過如果想要基於菱帥的底子去打造成一臺Evo,其中還是有不少需要勞心勞力的細節。

正好最近在瀏覽汽車之家的時候看到了他們實拍的這輛Lancer Evolution VI TME,與普通版本Evo不同他是爲了紀念傳奇車手托米·馬基寧打造的。塗裝採用了三菱車隊標誌性的紅色,而在內在更是進行了二次強化,所以他也被稱爲六代半車型。

看起來與衆多改裝菱帥高度相似的前臉使得多數的時間都容易讓人忽視他,然而在看似低調的造型後面隱藏着的是一顆猛獸的心臟。中規中矩的大燈並沒有過多可以聊的,引擎蓋上的散熱開口加上前槓正中間那個巨大的中冷器則預示着他強大的動力表現。而不對稱的前槓是他與普通版本不同的地方之一,原先的霧燈位置也早已變成兩個進氣口,左側方形的進氣口是用來爲機油進行散熱的,而右側的圓形進氣口則功能不詳,下方的兩個長方形小進氣口連着的則是爲剎車降溫的風道。

整車長寬高分別爲:4350mm、1770mm、1415mm,軸距爲2510mm。短小精悍的車身上靈活異常,再加上不俗的性能使得他叱吒在當時的賽場上。

TME版的Evo原廠配備了來自日本品牌ENKEI的鍛造輪圈,尺寸爲225/45 R17,而五孔螺栓則是區分真假Evo的地方之一。剎車方面使用了來自Brembo的前對向四活塞卡鉗,後對向雙活塞卡鉗的制動系統,這樣的配置足以在任何時刻剎停這臺猛獸。

只要把車標一扣,幾乎不需要改裝就可以實現與Evo車尾極其相似的造型。然而正牌的Evo後備箱蓋上還有這一個超大的尾翼和標誌性的反光板,不過這些都是非常容易搞定的配件。

車尾的尾翼絕非路上見到的改裝車上那種僅爲拿樣的貨色可以媲美的,可調節角度的設計可以讓車主針對不同的賽道進行個性化的調教。

三廂車上後風擋雨刮的設計在日規車型上非常常見,記得小時候看到進口版本的日產陽光上也有着同樣的設計。

中規中矩的車尾燈並沒有什麼好聊的,重點在於他上面的Tommi Makinen和三菱拉力藝的標籤,這倆可都是身份的象徵。

那個年代的性能車內飾都是異常的簡單,幾乎與他們的家用原型車並無區別。不過他也是有一些亮點的,比如來自Recaro的帶有Tommi Makinen標誌的一體式賽車座椅,一眼望去就能知道他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包裹性,而MOMO品牌提供的方向盤和帶有拉力藝標誌的換擋桿都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手感。儀表雖然表底只有180km/h但這也僅僅是由於日本相關的政策法規限制,搭載4G63T的車怎麼可能是善類。

三菱招牌一般的紅頭4G63T發動機伴隨着Evo的1-9代車型,後期的車型還加入了MIVEC系統。而這套動力總成最大的特點就是結實,千匹的案例比比皆是。鑄鐵的缸體給予了他超乎尋常的強度,這也是爲什麼後來換裝全鋁的4B11T會被詬病,然而實際上4B11T的強度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強人意。

Evo早已經停產,只剩下他的老對手STi一人在戰鬥,現在其他日系品牌能拿得出手的平民性能車恐怕也只剩下本田思域Type-R了。但可惜的是他前驅車的結構也招架不住一衆德系四驅小鋼炮的進攻,並且現在在國內的經銷商渠道還沒法買到,平行進口版本高昂的價格使得多數的性能車擁躉轉投了德系陣營。日系性能車最輝煌的年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是那個時代留下的這些經典的作品卻依然奔跑在車迷的心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