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论语》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都是原原本本师徒之间真实的故事。这些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且看孔子如何拿捏分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下为赵崎老师《汉学正宗》课的授课实录:

这个故事有背景,周公是我们中国古代,真正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人物,他全心全意辅佐周成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素有“周公辅政、天下归心”的美名,只要是美名总有人想要的。后世很多比较不错、了不起的人,就喜欢自比周公,然而,一厢情愿的喜欢。并没有什么用,真正能与周公媲美的人,还没被历史记录过。

季氏手握重权,虽有僭越但没废掉鲁哀公,鲁昭公,而且能够时常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放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其实是不简单的,但是在我们春秋时代、汉文化比较昌明的时候,我们的孔子却是diss季氏的。

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季氏

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鲁国三公之首,国君的权利没他大,那场面你就脑补吧。因为一直打理朝政但没有称王,所以自比周公。

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更接近真实的孔子

“季氏富于周公”,如果要比富,很多人可与季氏相比(譬如那些家里有矿的),为什么偏偏和周公比呢?你季氏不是要学周公吗?但怎么别的没学会但在钱上超过周公了呢?你怎么在道德上没有超过周公,但是在钱上却已经超过了?你怎么......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学生冉求干了这么一件事——为季氏敛财。

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冉求,字子有。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是成为季康子的家臣之后为季氏敛财害民,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冉求是做管家的好料子,这个管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一个家里聘了一位管家或佣人,在当时一国以下是宰相,太宰,一个大的地方的是总管,一个大户人家是主管。

季氏让冉求去做他的管家,冉求就同意了,而且冉求想了很多的方法为季氏敛财,“聚敛而附益之”,附益之是更加多的增加财富。

对于冉求的敛财,孔子的语态是相当严肃的,“非吾徒也”,这个人不再是我的学生了,这种话是很少见的。

季氏本身一直是最想让孔子做他的管家,孔子当然是不会愿意的。孔子有学问,但学问不如孔子的骨气,骨气不如孔子真正的贤能,孔子是不会做管家这个事情的。于是季氏就找到了冉求,冉求问过老师,老师其实不主张的,但是老师不主张有用吗?(几个亿vs.老师不高兴,选哪个?)

没用的,面对现实的时候老师不主张根本没有用,冉求还是放不下,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孔子的师德很重,所以冉求要帮季氏去敛财的时候,还特意再一次礼貌性地征求孔子的意见。

冉有:“我现在决定要采用一个新的赋税制度,请问夫子您怎么看?”

孔子:“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孔子也知道冉求的套路,他不可能说不,因为说不的话冉有还是会去做,所以孔子给了冉求三点建议。第一 ,你到季氏那边去做管家要赋税,如果有一个项目是施予财富的,一定要“取其厚”,就是告诉他要多施与给别人。

第二句 “事,举其中”,提醒季氏如果做事情要中庸,不要做太出格的事情,因为季氏这个人是比较喜欢僭越的,所以孔子也不可能跟季氏说,做事情要稍微低调一点,因为季氏这个身份已经低调不了了。

第三句话叫做“敛,从其薄”,如果季氏做的这些项目是要开始聚敛的,那么要“从其薄”,就是少一点,但是冉求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还是完全按照季氏的主张去做了,于是就有了这句“聚敛而附益之”,他按照季氏的想法,叫做敛从其厚 敛了很多钱,因为这样一个大背景,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半句话,“子曰,非吾徒也”。

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赵崎老师

季氏喜不喜欢冉求?当然喜欢了,他给你聚敛而附益之,谁不喜欢?不过大家不要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哎呀,冉求好坏,想想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做金融的身边都想要一个冉求,那么十个亿对你来说马上就不是一个小目标了。

孔子阻止不了冉求去当管家,最后给了三点建议,相信孔子这句话其实已经干嘛了?仁至义尽了。

因为这种话说出来,其实就知道这个弟子不会再听了。不管是老师对学生、还是朋友之间,还是家长对小孩,越是把话说得非常非常详细,那这个小孩一定是个调皮的,听话的小孩,只需一句话“去别人家里不要碰东西”,他碰都不碰,但如果是比较调皮的。在家里约法三章、四章都是没用的,所以说孔子能够把话说成这个样子,说明其实冉求听不听?不会听的。

-完-

冉求为季氏赚了大钱,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赵崎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