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論語》最偉大的地方在於都是原原本本師徒之間真實的故事。這些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我們生活中都有,且看孔子如何拿捏分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下爲趙崎老師《漢學正宗》課的授課實錄:

這個故事有背景,周公是我們中國古代,真正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人物,他全心全意輔佐周成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素有“周公輔政、天下歸心”的美名,只要是美名總有人想要的。後世很多比較不錯、了不起的人,就喜歡自比周公,然而,一廂情願的喜歡。並沒有什麼用,真正能與周公媲美的人,還沒被歷史記錄過。

季氏手握重權,雖有僭越但沒廢掉魯哀公,魯昭公,而且能夠時常向孔子請教治國方略,放在當今社會的背景下其實是不簡單的,但是在我們春秋時代、漢文化比較昌明的時候,我們的孔子卻是diss季氏的。

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季氏

名肥,諡康,史稱“季康子”。魯國三公之首,國君的權利沒他大,那場面你就腦補吧。因爲一直打理朝政但沒有稱王,所以自比周公。

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更接近真實的孔子

“季氏富於周公”,如果要比富,很多人可與季氏相比(譬如那些家裏有礦的),爲什麼偏偏和周公比呢?你季氏不是要學周公嗎?但怎麼別的沒學會但在錢上超過周公了呢?你怎麼在道德上沒有超過周公,但是在錢上卻已經超過了?你怎麼......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的學生冉求幹了這麼一件事——爲季氏斂財。

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冉求,字子有。雖然是孔子的學生,但是成爲季康子的家臣之後爲季氏斂財害民,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冉求是做管家的好料子,這個管家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一個家裏聘了一位管家或傭人,在當時一國以下是宰相,太宰,一個大的地方的是總管,一個大戶人家是主管。

季氏讓冉求去做他的管家,冉求就同意了,而且冉求想了很多的方法爲季氏斂財,“聚斂而附益之”,附益之是更加多的增加財富。

對於冉求的斂財,孔子的語態是相當嚴肅的,“非吾徒也”,這個人不再是我的學生了,這種話是很少見的。

季氏本身一直是最想讓孔子做他的管家,孔子當然是不會願意的。孔子有學問,但學問不如孔子的骨氣,骨氣不如孔子真正的賢能,孔子是不會做管家這個事情的。於是季氏就找到了冉求,冉求問過老師,老師其實不主張的,但是老師不主張有用嗎?(幾個億vs.老師不高興,選哪個?)

沒用的,面對現實的時候老師不主張根本沒有用,冉求還是放不下,但是因爲那個時候孔子的師德很重,所以冉求要幫季氏去斂財的時候,還特意再一次禮貌性地徵求孔子的意見。

冉有:“我現在決定要採用一個新的賦稅制度,請問夫子您怎麼看?”

孔子:“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孔子也知道冉求的套路,他不可能說不,因爲說不的話冉有還是會去做,所以孔子給了冉求三點建議。第一 ,你到季氏那邊去做管家要賦稅,如果有一個項目是施予財富的,一定要“取其厚”,就是告訴他要多施與給別人。

第二句 “事,舉其中”,提醒季氏如果做事情要中庸,不要做太出格的事情,因爲季氏這個人是比較喜歡僭越的,所以孔子也不可能跟季氏說,做事情要稍微低調一點,因爲季氏這個身份已經低調不了了。

第三句話叫做“斂,從其薄”,如果季氏做的這些項目是要開始聚斂的,那麼要“從其薄”,就是少一點,但是冉求並沒有聽從孔子的建議,還是完全按照季氏的主張去做了,於是就有了這句“聚斂而附益之”,他按照季氏的想法,叫做斂從其厚 斂了很多錢,因爲這樣一個大背景,所以纔有了接下來的半句話,“子曰,非吾徒也”。

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趙崎老師

季氏喜不喜歡冉求?當然喜歡了,他給你聚斂而附益之,誰不喜歡?不過大家不要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哎呀,冉求好壞,想想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做金融的身邊都想要一個冉求,那麼十個億對你來說馬上就不是一個小目標了。

孔子阻止不了冉求去當管家,最後給了三點建議,相信孔子這句話其實已經幹嘛了?仁至義盡了。

因爲這種話說出來,其實就知道這個弟子不會再聽了。不管是老師對學生、還是朋友之間,還是家長對小孩,越是把話說得非常非常詳細,那這個小孩一定是個調皮的,聽話的小孩,只需一句話“去別人家裏不要碰東西”,他碰都不碰,但如果是比較調皮的。在家裏約法三章、四章都是沒用的,所以說孔子能夠把話說成這個樣子,說明其實冉求聽不聽?不會聽的。

-完-

冉求爲季氏賺了大錢,孔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崎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