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丹麥女王參觀兵馬俑,她看到兵馬俑太激動了,提出想“入坑”參觀,後得到工作人員的同意後,還沒等來梯子,隻身就跳入了1.5米深的坑中。這裏有個有趣的故事,現在領導人能夠入坑參觀兵馬俑都要感謝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參觀路徑甚至已成爲一種外交規格和禮遇,比如,外長級別可從一般路線走下一段階段,在比較近的一個伸出的狹長平臺上觀看,而副總理級別以上的要在這個平臺鋪上紅地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的則可以走下俑坑參觀。

這裏有個有趣的故事,現在領導人能夠入坑參觀兵馬俑都要感謝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1979年,丹麥女王參觀兵馬俑,她看到兵馬俑太激動了,提出想“入坑”參觀,後得到工作人員的同意後,還沒等來梯子,隻身就跳入了1.5米深的坑中。

此後,博物館工作人員就作出一條規定:以後可以安排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下坑參觀。有了丹麥女王在參觀之路的“開闢”,後面領導人來參觀兵馬俑,都紛紛“入坑”。而平時嚴肅的國家領導人們,在參觀兵馬俑時,皆化身“問題小孩”,對這一兩千年前的陶俑充滿了好奇心。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率領一行300多人的龐大隊伍,專程從北京飛到了西安,就爲了參觀兵馬俑。當得到授權可以下坑的時候,他興奮就像小孩,站在秦俑和陶馬前,問工作人員:“我可以摸摸馬嗎?”

徵得同意後,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馬背上,從頭摸到尾,當手扶在馬屁股上的時候,他突然縮回了手,說:“它不會踢我吧。”摸完兵馬俑,還童心未泯,與兵馬俑大玩穿越遊戲,走出俑坑時,回頭對兵馬俑軍陣說:“解散(dismissed)!”

相較於里根對兵馬俑“孩童式”的好奇,普京的表現就是一個“學霸式”的好奇。

2004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在參觀的途中,不斷向陪同人員問各種問題,比如“陶俑的鞋子爲什麼各不相同?”“陶俑的身後怎麼帶着兩個環”“鞍馬怎麼沒有腳蹬子?”

“秦朝的馬爲什麼都不高?”“銅車馬的車輪子上突出的部位叫什麼”“這個部位怎麼沒有裝兵器?”

男領導人對兵馬俑的歷史可能傾注更多的關注,而女領導人將兵馬俑當作了一場時尚秀來看待。 2010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到兵馬俑參觀。默克爾對秦俑的髮式、服裝很有興趣。

當聽到介紹說,這些兵馬俑都是參照當時的秦國士兵來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的裝束與士兵的等級有關,不同等級的士兵都有不同的裝束,可謂是千人千面。

隨後,默克爾指着一個兵馬俑的髮髻笑稱:“這個髮髻很漂亮,現代男性的髮飾太單一了,可以仿效一下。”

默克爾注意到了髮型,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看中了馬車。1986年,英國女王參觀兵馬俑,她對陶馬十分感興趣,說:“這馬雖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

在銅車馬展廳,女王看到了一輛宮廷馬車,她感嘆道,“銅車馬比我們宮廷的馬車還要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