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8月7日,1993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PCR發明者、美國生物化學家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肺炎去世,享年74歲。穆利斯在Cetus做了7年的DNA化學家,正是在那裏,也就是1983年,穆利斯發明了PCR技術。

(原標題:PCR之父、諾獎得主穆利斯去世,他將生物學劃分爲兩個時代)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PCR之父諾獎得主穆利斯去世:將生物學劃爲兩個時代

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 IC 資料圖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8月7日,1993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PCR發明者、美國生物化學家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肺炎去世,享年74歲。

穆利斯於1944年12月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上世紀50年代,穆利斯即對化學萌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還是一名高中生時就學會了如何用化學方法合成和製造用於火箭推進的固體燃料。因此,他在大學時期理所當然選擇了化學專業,1966年畢業於佐治亞理工學院化學系。

197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其研究工作集中於如何合成蛋白質、研究蛋白質的結構。

在經歷兩年博士後工作後,穆利斯隨後前往生物技術公司Cetus任職。穆利斯在Cetus做了7年的DNA化學家,正是在那裏,也就是1983年,穆利斯發明了PCR技術。

所謂的PCR,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正因爲該技術的發明,人類毛髮、皮膚、血液中分離出的微量DNA就能展出一張完整的“身份證”。

1993年,因爲發明PCR技術,穆利斯和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同年還獲得日本國際獎。獲得諾獎後,穆利斯說,他是在從伯克利開車去門多西諾的途中想到這一突破,在一條黑暗的路上,他“靈光一閃解決了DNA化學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可以說,沒有PCR技術的發明,就沒有現代分子生物學,也徹底改變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醫學、法醫學等多學科。《紐約時報》曾評價穆利斯的成就,“高度創新,非常重要,將生物學劃分爲了兩個時代:PCR前時代和PCR後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穆利斯並非只專注於生物化學領域。博士期間,穆利斯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天體物理學的論文,論文的作者僅其一人。博士畢業後,穆利斯還曾一度寫過科幻小說。

在獲得諾獎成名之後,穆利斯還創立了幾家生物科技公司,也爲一些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諮詢服務。1998年,穆利斯還寫了一本幽默的自傳《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在這本自傳中,他質疑HIV病毒導致艾滋病,認爲並無足夠的科學根據,還公開表示他對占星術的支持。穆利斯的這些言論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