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大明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两年之后,张居正的家就被抄了。

张居正之所以会被抄家,是因为张家的保护伞——礼部尚书潘晟被弹劾致仕。而且据说,张居正家里有数不清的财富。

大明帝国对于官员会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以张居正的地位,可以合法免税30石(约合30两白银)。在大明中央政府的账本上,记载着张居正每年需要纳税74石,就意味着他只有一千多亩地,这个数字对于大明首辅而言,已经很寒酸了。

但史料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张居正的免税额度为640余石。

内阁张优免六百四十余石。——《明代黄册研究》·江陵县赋役黄册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如果按照大明帝国对官田的纳税标准,一亩地税五升三合五勺来做计算,免税640余石,就意味着张居正拥有一万两千多亩地。

如果按照大明帝国对民田的纳税标准,一亩地税三升三合五勺来做计算,免税640余石,就意味着张居正拥有一万九千多亩地。

摆在台下来看,张居正拥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亩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是内阁首辅。可如果摆在台上来看,张居正就是大贪官啊!不但有那么多地,而且都不纳税。

早在张居正生前,就曾为此进行过解释:他自己所拥有的地只需要纳税74石,其他的免税权力,都是别人挂名进行的。

有族人倚借名号,一体优免者;有家僮混将私田,概行优免者;有奸豪贿赂该吏窜名户下,巧为规避者;有子弟族仆私庇亲故,公行寄免者。是以十分中论本宅仅得其一,余皆他人包免。——《清丈条例》

张居正自曝问题之后,立刻表示会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自己家的一千多亩地,也和老百姓一样正常纳税。

也与小民一体当差。——《清丈条例》

最初,这件事的风评极佳。因为大家看到首辅大人如此高风亮节,四周那是一片阿谀赞扬之声。

可问题是,谁都知道这是在扯淡。

张居正要么是一个巨贪,要么就基本不贪,怎么会占朝廷640两白银的便宜呢?一个首辅,每年就贪个几百两白银,这种话说出去想要笑死谁?

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张居正到底贪了多少钱一直是热议话题。但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没人相信,张居正会满足于每年只占朝廷这几百两白银的便宜。

随着反张居正势力的节节进逼,“张居正是巨贪”的小道消息也不胫而走。传到最后,就连万历皇帝恐怕也会忍不住内心的好奇。

可以说,万历皇帝是张居正看着长大的,并在万历皇帝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严师慈父的角色。所以万历皇帝自然会有这种逆反心理:你这老家伙整天在我面前装得像圣人一样,我倒要看看你贪了多少钱。

再者,因为万历皇帝被迫中止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每年要少收600万至1000万两的税(昨天文章说过此事,不再赘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够从张居正家里捞一笔,也可以补回一点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万历皇帝下令,查抄张居正的家。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这次抄家的结果如何呢?来看史料。

不日即把查抄的结果上报:江陵原住宅内,金二千四百余两,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玉带一十六条,蟒衣、绸缎、纱罗、珍珠、玛瑙、宝石、玳瑁尚未清点。——《明神宗实录》卷一四八·万历十二年四月乙卯

根据史料,我们简单把万历皇帝抄家的“战利品”核算一下。

金二千四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金子加起来有七千余两。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银子加起来十二万余两。

按照一两黄金等于八两白银的比例换算,万历皇帝从张居正家里一共抄出了17.6万两白银。但它的实际价值应该在20万两白银左右,因为金银器和首饰会获得一定的溢价。

可最后一句话却充满玄机,因为“珍珠、玛瑙、宝石、玳瑁尚未清点”。

从情理上考虑,能从家里搜出20万白银的人,他家里的各种奢侈品应该不会是大路货。比如说西晋的富豪石崇,他在和王恺斗富时,从来不会吹嘘自己家有多少白银。但是当石崇拿出几株珊瑚的时候,立刻把王恺镇住了。

对于真正有钱的人而言,他不会吹嘘自己有多少身家,他只会说自己有多少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收藏品。

这些尚未清点的“战利品”能值多少钱呢?必然远超上述金银的价格。因为张居正是首辅,他家里有几件奇珍异宝并不为过。换言之,可能随便拿几件,其价值都超过20万两白银。

但就算如此,我依然不认为张居正是巨贪。道理很简单,以张居正的身份,如果放开手脚一味敛财,那绝不会比清朝的和珅差。

可我们反观张居正的家产,虽然很多,但并不令人以外。如果有人说:这只是一个知府的家产,我觉得也很正常。

当然了,从工资单上看,这个数额当然是惊人的。可在明末那种烂透的大环境下,就不要苛求张居正是什么圣人了。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也许有人会忍不住反驳:张居正就是清官一个,这个数字有所夸大,是办案人员栽赃。

我对此的回答是:在其他方面,栽赃陷害或许难以避免;可唯独涉及金钱,栽赃陷害这一招是肯定没人敢乱用的。

比如说:办案人员去抄张居正的家,结果只抄出2万两白银,办案人员觉得这个数字不够劲爆,于是报了20万两白银的数字上去,这种事会发生吗?不会!

抄家所获是要入库的,办案人员报了20万两白银,就得上交这么多钱。为了陷害一个死人,办案人员愿意自掏腰包补贴18万两吗?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皇帝暗示办案人员虚报不就行了吗?这话说得真是轻巧。

如果皇帝暗示办案人员,办案人员或许不敢违抗,可当办案人员准备将抄家所获入库的时候,他怎么过库房管理员那一关呢?

当办案人员对库房管理员说:“陛下暗示我了,2万要记成20万。”库房管理员一定会给他一个白眼:“陛下暗示你了,却没暗示我,谁知道你是不是忽悠我的?”

如果办案人员一定要库房管理员入库,库房管理员肯定会要求办案人员签字画押,白纸黑字地留下证明。否则,万一库房管理员调离该岗位了,别人会和他做交接吗?不会的。这个18万两白银的大窟窿,会把所有人都吸进去。

可办案人员敢留下白纸黑字吗?肯定也不敢。这种事情一旦被宣扬出去,皇帝居然栽赃大臣,白纸黑字有证据!办事人员那一颗脑袋肯定是不够砍的。

再者,就算和现任皇帝达成默契,万一这个皇帝突然挂了咋办?新皇帝检查库房,发现少了18万两白银,你觉得新皇帝会认这个账吗?

如果新皇帝敢认这个帐,那大家都在新旧交接之时大肆贪污,然后统一说和老皇帝达成过默契,你觉得新皇帝会那么白痴吗?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千万不要想着在金钱数额上做文章。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张居正已经死了,他的派系也被清算得差不多了。如果想给张居正安罪名,那有的是办法,何必用自掏腰包这种蠢方法呢?

这不仅仅是损害了自身利益,更会给皇帝造成一种错觉:原来我手下这帮官僚如此富有啊!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他们当成肥猪,缺钱的时候随便宰两头,就可以过个肥年了。

如果皇帝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你觉得官僚们的日子还会好过吗?如果有人敢把皇帝的胃口培养出来,整个官场肯定都不会放过他的。

我用魏忠贤来给大家举个例子,魏忠贤倒台之后,官僚集团那是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能安的罪名全都给魏忠贤安上了。

在贪腐这个问题上,据说魏忠贤身家亿万,可在抄过魏忠贤的家之后,只找到几百两白银,其他的钱据说都被魏忠贤藏起来了。藏在哪了?不知道。

所以,现在的网络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言论:你可以说魏忠贤这不好那不好,但你唯独不能说魏忠贤贪污。如果你坚决认定魏忠贤贪污,请问证据何在?

魏忠贤肯定贪污了不少钱,但事后这笔钱都消失了,为什么?就是官僚集团不想把皇帝的胃口养叼,免得皇帝一缺钱就想干掉一个官僚,然后抄家。官僚集团要是真混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和肥猪又有什么区别呢?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问题:皇帝知不知道这点弯弯绕呢?

我认为,皇帝一定知道,但他知道得并不多。或许在皇帝的概念中,官僚们所贪的钱绝不止这么点,否则大明帝国不会有如此大的危机。可看看官僚们在清初的做派,明朝皇帝应该不会想到,官僚们居然敢如此放肆和贪婪。

我们可以再看看明末的经济危机:中央政府一年的税银约为三四百万两白银,折腾了十多年的矿税,也就五六百万两白银。这两件事难度极大,比如说矿税,那是全天下的官僚团结起来反对。

这笔钱很多吗?抽象去看当然很多。可对于掌控经济命脉的官僚集团和士绅集团而言,这是一笔小得不能再小的钱了。

张居正被抄家的始末缘由:反攻倒算,皇帝弥补损失,官僚落井下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