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玲先生翻譯的瓦西列夫名著《拜占庭帝國史》中文本終於問世了。這是我國拜占庭學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作爲終生致力於拜占庭研究事業的“老人”,我向作者和譯者表示衷心祝賀。

瓦西列夫(1867-1953)

祝賀之一,在於舉世聞名的拜占庭通史兩大經典作家的作品現在都有了中譯本,這意味着它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讀者羣體,瓦西列夫在天之靈能不爲此高興嗎?這裏說“兩大作家”是指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和瓦西列夫。非常巧合的是,他們都是俄羅斯人,但是兩者大約屬於兩代人。當瓦西列夫已經在聖彼得堡大學任教講授阿拉伯語時,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剛剛出生。已經35歲的瓦西列夫絕對想不到,剛剛出生在同一個城市的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後來在拜占庭通史領域竟然超越了自己。我們所謂“超越”是指奧氏在35歲便完成了《拜占庭國家史》的第一版初稿,並於1940年正式出版。而瓦西列夫則是在將近60歲的時候纔將其早年任教時的講課稿翻譯爲英文,並通過這一世界語言爲國際拜占庭學界所瞭解。這兩部書各有特點,從通史的角度看,奧氏的作品略勝一籌。兩部作品問世後即受到廣泛關注,得到拜占庭學同行首肯。法努拉·帕帕祖魯就此做出的評論同樣適用於兩部作品,論者“一致認爲是奠基性著作。觀點的新穎,特別是資料的安排,對拜佔廷國家發展史的觀察方法……受到特別的重視”,“在資料使用上的準確性,介紹外國學者觀點時所達到的客觀性,敘述上的緊湊,文辭上的簡約和優雅,都受到讚譽。”(見張緒山所譯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夫人的回憶)毫無疑問,他們的作品對於初學者的入門學習都非常適宜,而我精讀英文版的拜占庭通史首先是從瓦西列夫的書開始。與徐家玲先生正式翻譯此書開始了其終生從事拜占庭研究一樣,我也採取了一種精讀外文書的“笨辦法”,即逐字逐句解讀,做筆記。這種讀書方法延續了一段時間,涉及多位拜占庭大家的作品,譬如奧斯特洛格爾斯基、仁西曼、布萊赫爾等。以我剛剛走上拜占庭史研究時的外語水平,瓦西列夫作品的英文版給了我閱讀的愉悅,其語言之平實,思路之規範,條理之清晰,涉及之廣泛都一掃閱讀障礙帶來的不快,並啓發讀書中的靈感,深刻地影響了我嗣後的研究工作。

祝賀之二,在於本書的問世鮮明地印證了我國拜占庭學的穩步發展。1986年以前,我國讀者可看的中文版拜占庭史書僅有列夫臣柯的小冊子《拜占庭》,如今相關圖書已經超過百種。姑且不說由我國作者完成的40餘部拜占庭歷史與文化書籍,僅就翻譯的拜占庭文史書和相關圖書而論便超過了30種。例如愛德華·吉本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有商務印書館1996年的節選本,吉林出版集團2014年的全譯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斯蒂文·仁西曼的名著《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則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年出版;前英國拜占庭學會會長拜尼斯主編的《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由大象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傑出的拜占庭藝術史家西里爾·曼戈所著《拜占庭建築》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瑪麗·坎寧安的《拜占庭的信仰》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歐洲中古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著《君士坦丁大帝時代》於2006年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西里爾·曼戈主編的《牛津拜占庭史》則於2015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拜占庭史料書籍的翻譯出版更能反映我國拜占庭學的發展。像查士丁尼編纂的《法學總論》由商務印書館(1989年)出版;普羅柯比的《祕史》由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出版,同一史家的《戰史》在同一年(2010年)竟出現了兩個中文本(商務印書館的和大象出版社);同樣有兩個中文譯本的還有安娜·科穆寧娜的名著《阿萊克修斯傳》;優西比烏的《教會史》由三聯書店於2009年出版。這裏不必盡列清單,僅舉幾例就能夠反映出我國拜占庭學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爲促進中國拜占庭學發展做出的共同努力。細心的行內讀者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些中文版譯作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而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無疑又是百花園中怒放的一朵鮮花。

徐家玲與朱寰先生,攝於2019年元旦

祝賀之三是獻給徐家玲教授的,她歷經30多年的努力,精心翻譯了這部拜占庭通史名作。很早之前,當我在東北師範大學參加國家教委委託該校舉辦的“中世紀史研究班”時,就見識了徐老師的翻譯功底。那時,我和班上的其他同學參加了她受命組織的湯普遜《中世紀歐洲晚期經濟社會史》,該書後來在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作爲郭守田和朱寰兩位前輩學者的弟子,徐家玲老師繼承了他們治學的理路,特別重視對國際權威學者重要作品的翻譯。2011年,我們又看到徐老師的翻譯大作——勒高夫的名著《中世紀文明》。我們眼前的這部《拜占庭帝國史》無疑是她的又一個翻譯精品。衷心希望讀者能夠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我們也感謝徐老師的辛勤努力。

【本文刊發於《中華讀書報·書評週刊》2019年3月6日,

作者爲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著名拜占庭史專家】

《拜占庭帝國史》

[美] A.A.瓦西列夫 著

徐家玲 譯

商務印書館2019年1月出版

目錄

中譯者序

前言

第一卷

第一章 拜占庭歷史研究的回顧

第二章 自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到查士丁尼的帝國

第三章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直接繼承者(518—610年)

第四章 希拉剋略時代(610—717年)

第五章 破壞聖像時代(717—867年)

第六章 馬其頓王朝(867—1081年)

第二卷

第七章 拜占庭與十字軍

第八章 尼西亞帝國(1204—1261年)

第九章 拜占庭的滅亡

附錄

拜占庭帝國皇帝年表(324—1453年)

拜占庭王朝世系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試讀

縱觀查士丁尼的整個對外政策,我們必須說,他的無休止的、並沒有實現其全部計劃和願望的長期戰爭,對帝國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災難性的。首先,這些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消耗了鉅額金錢,普羅柯比在他的《祕史》中估計(可能有些誇張),阿那斯塔修斯留下的積蓄,在當時看來是相當巨大的財富,即價值32萬鎊的黃金(相當6500萬或7000萬美元),卻由查士丁尼在極短的時期內(即他舅父查士丁當政時期)全部用光。據6世紀另一則史料,即敘利亞人以弗所的約翰披露:阿那斯塔修斯時期帝國的國庫積蓄在查士丁尼死後,直到查士丁二世時期才用完;然而,這一結論是不正確的。阿那斯塔修斯留下的資金肯定比普羅柯比欲使我們相信的數目要小,這筆錢在查士丁尼的事業中一定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但僅憑此項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新的稅收比疲憊不堪的居民能夠承受而且付出的數目要大。皇帝以節約軍費來削減國家開支的企圖導致軍士數量的減少,這自然使得西部征服地十分不安全。

從查士丁尼作爲羅馬人的觀點來看,他的西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自然的。但從帝國的實際利益出發,應該承認,這些西征活動是不必要的、有害的。6世紀的東西方之間的鴻溝已經如此巨大,欲使兩者統一的願望本身就是時代的錯誤。真正的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已經征服的諸省只能靠武力來維持,而帝國既無軍力,也無財力。查士丁尼沉湎於他的美好夢想中,沒有認識到東方邊境及東方諸省的重要性,而後者纔是拜占庭帝國的根本利害所繫。僅僅出於皇帝本人之願望的西征活動,不可能帶來長久性的結果,而且,恢復羅馬帝國的計劃也隨着查士丁尼之死而廢棄了,儘管它並沒有永遠被廢棄。與此同時,查士丁尼的整個對外政策在帝國內引起了特別嚴重的經濟危機。

(摘自第一卷第三章)

君士坦丁堡的崩潰給西歐留下了可怕的印象,他們最先想到的是土耳其人的繼續進攻,都充滿了沮喪之情。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中心的毀滅,即使從大公教會的角度來看,認爲希臘教會是宗教分裂者,也不能不引起西方虔誠的基督徒們的恐懼心理和試圖補救這種狀況的熱情。當時教宗、各國君主、主教、諸侯和騎士們留下的許多書信和文獻資料生動描繪了人們對這一事件的恐懼,他們還呼籲發動一次十字軍去對付勝利的伊斯蘭國家和它的代表者穆罕默德二世,這個“反基督教的先鋒和第二個森那克里布”。在許多信件中,人們把君士坦丁堡的毀滅視爲一個文化中心的毀滅而悼念。在西方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向教宗尼古拉五世的呼籲中,稱君士坦丁堡的崩潰“是基督教信仰的全面災難”,並寫道,君士坦丁堡是“文學和所有人文研究的真正殿堂”。 紅衣主教貝薩里翁悼念這座城市的崩潰時,稱它是“最好的藝術殿堂”。著名的埃尼亞·西爾維奧·皮科羅米尼,即後來的教宗庇護二世,號召人們關注對拉丁人而言仍是一無所知的無數拜占庭書籍,他稱土耳其人對這座城市的征服是荷馬和柏拉圖的第二次死亡。

(摘自第二卷第九章)

徐家玲|拜占庭帝國史:心繫譯事三十載

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下設哲社、文史、政法和經管四個編輯室及威科項目組,主要承擔文史哲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當代學術輯要》、“大師文集”等爲代表的多種學術譯介和學術原創著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