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位於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陸地面積約175.9萬平方公里,爲非洲第四大國(僅次於阿爾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共和國)。在獨立以前,利比亞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並長期處於被分割治理的狀態,其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和費贊。1951年12月21日,根據第四屆聯合國大會決議,上述三個地區組成了統一的聯邦制王國,這樣利比亞成爲二戰後非洲首個獨立的國家。下面本文以地理環境爲出發點評說利比亞軍事防禦的優劣和卡扎菲迅速敗亡的原因(卡扎菲是在1969年通過九月革命登上權力巔峯的)。

1地理位置優越

利比亞位於非洲大陸北部邊緣的中心地帶,直面浩瀚的地中海,因而其成爲了聯結歐洲、北非和中東各國的中轉站。而且利比亞出產的大量低硫輕質原油是歐洲各國可以獲取的最便宜、最便捷的石油資源,因爲其相對於從波斯灣經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的航線,至少能縮短數千公里。所以無論是從地緣格局還是經濟利益方面考慮,歐洲都想把利比亞握在自己手裏。

290%的面積爲沙漠和戈壁灘

根據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徵,利比亞可分爲三大自然區域,即地中海沿岸區、荒漠化草原區和沙漠區。狹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和一望無際的浩瀚沙漠可以說是利比亞最突出的地貌特徵,生活在這裏的居民經常遭受從撒哈拉沙漠吹過來的乾熱風的侵襲。而正是因爲植被稀疏、農業落後(可耕地僅佔利比亞國土面積的2%),利比亞並不是一個開展游擊戰的理想場所。

3沒有戰略縱深

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利比亞的經濟中心和人口聚居區都集中在了狹長的地中海沿岸地帶。比如首都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的國際化都市,被稱爲“跳動着古老心脈的現代城市”;班加西,僅次於的黎波里的第二大城市,在利比亞內戰時是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總部駐地;第三大城市米蘇拉塔,西距的黎波里兩百餘公里,因爲貿易興盛而被視爲利比亞的商業首都;蘇爾特,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故鄉,人口13萬……。上述分佈在沿海平原的大小城市,通過沿海公路串聯起來,使利比亞的核心區域以一字長蛇陣的方式展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利比亞儘管有非洲第四大的國土面積,但其卻沒有戰略縱深。因爲誰控制了狹長的沿海區域,誰就控制了利比亞這片廣袤的土地。

首先,蘇爾特灣(又稱爲錫德拉灣)呈弧形深入利比亞中部,在該海灣的任何一點登陸,都可以輕易斬斷連接利比亞東西部的交通大動脈;其次,利比亞北部沿海平原沒有險關要隘,不具備長期堅守和抗阻敵人的條件;第三,因地形平坦,利比亞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作戰,但如果失去了制空權,行進在毫無遮擋的沿海公路上的地面部隊、裝甲車輛將遭受滅頂之災。而2011年北約對利比亞的轟炸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2011年3月下旬,當聯合國安理會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後,法國空軍率先出動,空襲了已經推進到班加西南郊的卡扎菲軍隊。結果卡扎菲麾下最精銳的第32裝甲旅的一個團被摧毀,近百輛坦克、裝甲車頃刻間成了冒着滾滾濃煙的廢鐵,沿海公路上可謂一片狼藉。

由北約劃設的利比亞禁飛區範圍囊括了利比亞沿海城市、各條公路幹線和主要的油氣產區,其最西端已經划進突尼斯境內,而最南端則一直劃到距離的黎波里七百多公里的塞卜哈。突尼斯和利比亞的關係密切,兩者同屬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成員,而且兩國居民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極其相似,所以北約爲了斷絕利比亞可能的外援,將禁飛區劃到突尼斯境內。而禁飛區最南端的塞卜哈,是利比亞中部重鎮,是該國通往尼日爾、乍得等鄰國的必經之路。北約劃設禁飛區,是希望通過摧毀裝甲集羣,斷絕補給和外援的方式壓垮利比亞卡扎菲政權。

行軍打仗最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卡扎菲明顯受到了利比亞沒有戰略縱深、不適合開展游擊戰的制約,而最終在北約的軍事幹涉下走向了敗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