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災前的靜態防災減災建設外,颱風來臨時的應急響應,同樣得高效快速靈活。颱風的破壞力,表現爲短時間內的疾風驟雨,摧毀房屋、道路以及各類公共基礎設施,還伴隨着洪澇、滑坡等問題,這要求各類建築的防災能級必須按照高標準建設。

光明網評論員:8月10日凌晨1點45分前後,今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於浙江省溫嶺市沿海登陸。截至10日17時,浙江、上海、江蘇3省(市)26市79縣(市、區)417萬人受災,10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700餘間房屋倒塌,1.4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03千公頃。而到11日6時30分,颱風已致浙江省28人死亡20人失聯。

那些遠離颱風受災區的民衆,這兩天估計也被“利奇馬”刷了屏。作爲今年的“風王”,它的威力充分展現,417萬人受災,浙江省就有28人死亡,可謂損失慘重。而且“利奇馬”的影響還不止於此,浙江、上海等地的鐵路、航空運輸,都受到了較大影響,高鐵和航班大面積停運。由此導致民衆日常的工作、生產秩序被嚴重打亂。

颱風侵襲損失嚴重,防災減災建設必須高標準

目前財政部、應急部已快速預撥浙江省3000萬元救災基金,這是協同抗災的體現。就當下而言,儘管對臺風已經實現了及時的預警,但從歷次受災情況來看,現有的技術條件仍然無法完全杜絕傷亡的發生,這再次說明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

自然現象導致的災害當然無法完全杜絕,但將傷亡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依然是可以的。颱風的破壞力,表現爲短時間內的疾風驟雨,摧毀房屋、道路以及各類公共基礎設施,還伴隨着洪澇、滑坡等問題,這要求各類建築的防災能級必須按照高標準建設。而從此次傷亡分佈來看,大部分都發生在浙江當地的一些基層縣和農村,這類地區恰恰是防災減災的短板,防澇能力、建築的抗風級別都有所不足,損失纔會更嚴重。

因此這次颱風再次提醒,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不能將農村當成飛地,農村同樣得用高標準來打造防災體系。相對於災前的預警來說,這是一種靜態的工作,一些防災減災設施甚至可能還用不上,但本着未雨綢繆考慮,仍然需要堵住每一個受災死角,不可麻痹大意。

這種高標準的防災減災建設,應該貫通到各個領域,比如道路、橋樑、隧道、涵洞以及至關重要的下水道等,不能一遇風就倒,一淹水就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臺風“山竹”來臨時,一些受影響的城市,原本出於美觀考慮而栽種的根系淺的樹木,大量被吹倒,砸傷行人、砸壞車輛。這再次提醒,城市要面子更要裏子,綠化建設得優先考慮實用性,是否能防風防澇,然後再來兼顧美觀。

除了災前的靜態防災減災建設外,颱風來臨時的應急響應,同樣得高效快速靈活。像此次長三角多個地區在臺風來臨前,進行臺風天氣會商,打破傳統的行政邊界,對氣象信息進行互通有無、實時共享,這就有利於聯合抗災,將損失降到最低。相反的案例是,日前“@青島發佈”官微誤發颱風預警,被“@青島氣象”不留情面地發文懟,就說明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依然存在,導致在應對臺風天氣上出現了相當不專業化的操作。

災前未雨綢繆,高標準進行防災規劃和建設;災害來臨時高速響應,聯動協同阻擊,這是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必要工作。這次颱風的受災面如此巨大,一方面要總結經驗,將聯動會商等有效的手段推廣;另一方面,也得吸取教訓,及時發現暴露在臺風下的那些抗災短板。

目前“利奇馬”的威力已經有所減弱,但依舊不可麻痹大意。而且隨着它的向北移動,未來幾天,山東、河北東部、北京、天津、遼寧、吉林中東部、黑龍江東部等地,陸續都有可能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對此各地依然得有充分應對措施,將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

颱風侵襲損失嚴重,防災減災建設必須高標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