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刺刀为何不能磨得太利?很多参战老兵用血的教训告诉世人:刺刀越利,自己死得越快。因为刺刀磨得太锋利,就会闪闪发光,这样阳光下或月夜战斗时容易反光而暴露。另外,刺刀本来就很薄,刺刀磨得越快越勤,刀刃在拼刺中就越容易折断。这是士兵在实战中付出血的代价获得的经验教训。

无论我们看老电影还是连环画,都会将刺刀与几个形容词深深联系在一起:“雪亮的”“锋利的”刺刀。没错!刺刀作为一种从冷兵器时代一直沿袭到现代战争的武器,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当然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刺杀!

任何人从逻辑思维角度都会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刺刀必须是锋利的,洞穿能力强,这是无可厚非的。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最早的刺刀还是插入式,甚至还需要长矛手辅助火枪手一起作战

刺刀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200年前的燧发枪时代,步枪火力非常低下,战场上步枪手经常面临来不及装填子弹,就遭遇敌人攻击。这时如果有一支长矛一样的武器也能化险为夷,正是无数次这样的实际要求,让刺刀应运而生。

最早的刺刀,安装方式非常原始拙朴,就是将一把带长棍状把柄的尖刀,直接插入枪膛。可以想象,这样步枪就无法开火了。随后的设计,则是将刺刀固定在步枪枪筒外面,从而不影响射击。这样就产生两种式样的刺刀形式:一种是用套、卡方式固定的椎状刺刀,一种则是更进一步的插、卡方式安装的剑刃状刺刀。当然,到了现代还出现更精妙的折叠式刺刀,但此时刺刀的重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

需要磨砺从而确保其锋利的,正是刀状刺刀。这种刺刀在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次战争中大放异彩,被各支军队普遍采用。尤其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日军还是抗日军民,都非常注重刺杀战术,发生了无数次“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

拼刺刀,军人不仅要掌握高超娴熟的刺杀技巧,对刺刀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第一,势必需要刺刀锋利,一刀致命。第二则是刺刀坚韧,不易弯曲折断或脱离枪支。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刺杀其实并不是单单刺杀技术过硬就一定赢,刺刀质量不行也会丧命

这两个要求有些自相矛盾。不要小看刺刀,其实一把精良的刺刀工艺是非常复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生产的。(刀状)刺刀本身很薄,加之安装方式很难保证十足坚固,而两个士兵豁出性命相互拼刺之时,双方都会爆发非常强大的力道,所以刺刀在战斗中其实非常容易折断、或者脱落(这和影视剧拼刺刀是天壤之别)。

所以,刺刀磨得越快,就势必要求磨得越频繁,刺刀也就越薄,越容易折断。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武器装备极为简陋贫乏,不仅不能保证足够的枪支弹药,刺刀这种极易损耗的武器,也不能保证人手一把。它不像手榴弹,边区兵工厂还能土法生产,只有设备精密的正规军工厂才能生产刺刀。所以,八路军战士必须格外爱护刺刀,比日军更加注重提高刺杀技巧,避免蛮力拼刺。这也逼得八路军创造出“多打一”的刺杀战术,甚至使用红缨枪这样原始的冷兵器与日寇拼刺。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八路军刺刀几乎靠缴获,必须爱护使用

这是刺刀不能磨得太过锋利的第一种理由。

事实上,现代战争中,真正发生白刃战的几率很小,刺刀颇有些“鸡肋”之感。必须具备又不常用到的刺刀,如果要求磨得“雪亮锋利”,不但没必要,反而可能导致灾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优质钢锻造的刺刀磨得锋利,必然就会“光芒四射”“寒光闪闪”。这在埋伏战、夜袭战时,非常容易由于反光而暴露自身,轻者使己方作战意图失败,重者被敌人伏击歼灭!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这种情况在太平洋战争中屡屡出现。迷信白发刃战的日军,经常因为这个原因遭受美军暴雨般的火力打击而伤亡惨重。无奈,日军只好将刺刀用烟熏火燎的的办法涂黑烤蓝,再不敢挺着雪亮刺刀耀武扬威吓唬人了。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发乌的刺刀

现在,有许多国家的军队仍然保留有刺刀这种“老古董”武器。不过许多类型刺刀,从设计研发阶段,就要求刺刀不再锋芒毕露,而是用特殊工艺涂料使之发黑发蓝,就是不想让刺刀光芒闪闪。

刺刀不能磨太利!老兵血的教训:刺刀越锃亮,自己死得越快

现代工艺制造的刺刀,不再寒光耀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