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每个艺术家都会有一组或是几组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由于系列作品创作的延续性,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艺术家在不同创作阶段创作思想的变化,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家在该创作阶段中生活状态的改变。这就是“系说艺术”版块创建的初衷。

今天“系说艺术”版块将为大家带来爱德华•蒙克最著名的作品《呐喊》系列,带大家回到 1893年-1910年——蒙克的创作盛世时期。

1893年到1910年间,从蜡笔到粉彩再到蛋彩画,蒙克共创作了四个版本的《呐喊》,最早和最晚创作的一幅中间相隔了17年。在四幅《呐喊》中,最出名的要属那幅现今藏在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的油画版本。

四幅画作构图相仿:一座桥,一条河,桥上有人,河上有船。桥上有三人,两人站在远景处,身影模糊,表情看不真切;近处的一位男子,双目睁大,嘴张开作出惊讶的表情,两手托腮,因用力过猛将那面孔也挤压得变了形状。从这幅画创作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再没有第二位画家能像蒙克那样,如此直白又传神地以画笔描摹焦虑与绝望。

《呐喊》清单

1889年可以说是蒙克的转型期,他开始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1892年,蒙克首次到达柏林,很快就在那里名声大噪。在德国,蒙克度过了疯狂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几年。在那几年间,蒙克在一家名为小黑猪(the Black Piglet)的酒吧中,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以及作家,其中就有其密友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也是在那段时间,蒙克创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后最为有名的几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The Vampire)以及《麦当娜》(Madonna)。这两幅画日后都成为了《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这一史诗级半自传式组画的一部分。而最初版本的《呐喊》,即1893年版《呐喊》,也是此系列22幅组画中的其中一幅。

呐喊,油画

现收藏地: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收藏

创作时间:1893年

1893年版《呐喊》现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呐喊》系列中最广为熟知的版本。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幅《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在1893年第一版《呐喊》诞生之前,蒙克在1892年创作了《呐喊》的前身——《日落下的黯然:绝望》(Scream called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该画的构成与《呐喊》极为相似,无论是画中血色的天空、蓝绿色的湖泊及风景,还是桥上的三人。尽管该画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比较创新,然而相比较而言,该画在画风上还是不如《呐喊》一般颠覆传统。

日落下的黯然:绝望

现收藏地:斯德哥尔摩提尔斯卡画廊

创作时间:1892年

呐喊,蜡笔

现收藏地:挪威蒙克美术馆

创作时间:1893年

在该版本发现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893年,究竟哪一个才是《呐喊》的第一个版本。艺术史学家们认为,这个版本的完整度不如其他三个版本,并指出该画有更严重的褪色现象,认为这是蒙克为前面那个版本所做的底稿。

呐喊,彩粉

现收藏地:里昂•布莱克收藏(私人)

创作时间:1895年

1895年版本的《呐喊》为粉彩木板画,画中背景两人其中一人向外望向市景。同时,该画也是四幅《呐喊》中唯一一幅仍被私人所拥有的《呐喊》。2012年,该版《呐喊》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委托纽约苏富比进行拍卖。仅仅12分钟的投标过后,便拍出了接近1.2亿美元的高价,一举创下了艺术品拍卖中最贵艺术品的记录。该画的买家为美国资本家里昂•布莱克(Leon Black)。

纽约苏富比的新闻发言人达雷尔•洛查(Darrell Rocha)曾说:“在这4个版本中,‘奥尔森收藏’中的1895年版《呐喊》有最丰富的色彩,而且是唯一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被认为是这幅画创作灵感的阐释。这个版本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背景中那两个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这和其他三个版本的形态都不一样”。

呐喊,版画

现收藏地:挪威蒙克美术馆

创作时间:1895年

同在1895年,蒙克以1893年原版为标准,印制了45张石版画《呐喊》,黑白色调,据说45张中他曾选择少数几张亲自上色。

呐喊,蛋彩

现收藏地:挪威蒙克美术馆

创作时间:1910年

1910年,蒙克结束了他在巴黎和柏林的多年游历,返回到出生地奥斯陆定居,并创作了蛋彩画版本的《呐喊》。此时蒙克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焦虑变得更深,1908年时他便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

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应该说这是四幅中最“可怖”的一幅,眼睛空洞成窟窿,人脸涂了更多绿色,身体好像幽灵。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

趣味解说

长期以来,艺术史家和爱好者们一直把画面背景中暴风雨般的天气,理解为一种恐惧的存在主义象征,代表着画中肤色苍白的光头男人内心的经历。然而,在4月25日举办于维也纳的欧洲地理科学联盟大会上,奥斯陆大学教授海伦尼•莫瑞(Helene Muri)指出,或许蒙克在画中表现的根本不是什么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种绚烂的云层现象。

“珠母云”(nacreous clouds,也称贝母云),这种云彩只出现在日落时或黄昏后,呈现为稀薄的、蠕动的、色彩鲜明的云浪状。“它们的色彩很容易辨识,”莫瑞解释道,“它们的光彩来自于小冰晶对太阳光的散射、衍射以及内部折射。”

▲2016年2月2日,英格兰索特伯恩(Saltburn)海边悬崖上升起的珠母云

莫瑞教授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我们能肯定的是,19世纪末期的奥斯陆,确实出现过贝母云。”尽管她已经在奥斯陆居住了25年,但她也只亲眼看到过一次贝母云。研究者们想象,假如蒙克在某一个意想不到的晚上,目睹了这样深红的奇景,他的着迷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他是一个艺术家。

不管蒙克是被自然景象启发,还是被内心苦痛触动——或许二者皆有——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了。然而,每次提出新的《呐喊》假说总是有趣的,尤其这一回奇异又怪诞的“呐喊云”假说,更是让人兴味盎然。

如今的《呐喊》已成为现代人表达苦闷精神的象征,其图式通过版画复制和印刷品所达到的传播幅度在艺术史上也几乎可以和《蒙娜丽莎》相比。

蒙克估计没有预想到,他的这一形象创造会成为如今大众文化的经典符号,受到无数”呐喊迷“的追捧,在1961年,《呐喊》成为《时代》杂志封面,该期的专题是“内疚和焦虑”;《小鬼当家》中麦考利•卡尔金“惊声尖叫”;《辛普森一家》中荷马•辛普森也学此模样扮演受折磨的北欧灵魂,《呐喊》甚至成为了后世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并且涌现出各种版本“呐喊” 致敬爱德华•蒙克。

▲辛普森版本的《呐喊》

▲安迪•沃霍尔《呐喊》

在2014年的弗里兹绘画大师作品展上,Skarstedt画廊以约5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一幅安迪•沃霍尔于1984年创作的蒙克《呐喊》混合版。

▲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

弗兰西斯•培根就曾表明自己对于蒙克的推崇,《尖叫的教皇》系列作品就是受到《呐喊》的启发。

▲艾里希•黑克尔《呐喊》

德国艺术家艾里希•黑克尔创作于1917年的一幅木版画:一个男子捂着太阳穴站在一片似乎要爆裂成光束的荒地里。这显然是在对蒙克1895年创作的《呐喊》黑白平版印刷画致敬。

由于《呐喊》系列实在太著名,曾还两次遭到偷盗者的光顾。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画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1894年被完好地追回。2004年,蒙面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

附蒙克创作阶段表

1880年——开始下决心画画,考进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师从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Krohg)。

1885年——前往巴黎,风格历经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和新艺术造型。尽管风格上是以后期印象派为主,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其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892年——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他的绘画也成了争论的主题。

1892年至1908年——多数时间在巴黎和柏林,蒙克因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的表现成名。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回到家乡挪威,蒙克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

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坠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

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

蒙克是一位异常高产的画家。去世前,蒙克将自己的大量作品捐赠给挪威奥斯陆市,其中包括约1200件绘画、7500件速写和水彩、18000件版画和13件雕塑。上述提到的五件《呐喊》也都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和蒙克美术馆中。

蒙克的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传达着他对生存和死亡的强烈感受。在他的作品中,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他那理想主义和非原型的主观表现,给后来的表现主义以决定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