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却被同事或上级“拿走了”,这种职场软暴力,您经历过吗?

加班做的文案成了领导的获奖作品? 沈阳40岁业务骨干面对职场软暴力 抑郁了

网络图片,与文无关

这种被心理学称为职场软暴力的事情,可能就发生在您身边。一周前,沈阳某国企业务骨干刘女士就遭遇了这种情况,陷入了抑郁情绪中,最后选择向心理专家求助。

苦恼辛辛苦苦做的两套方案全被否

刘女士今年40岁,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擅长新产品的文案策划。一周前,刘女士所在部门领导说公司有新产品需要对外推广,让她做文案。她连续加班两天后,文案出炉,部门领导却表示:“还需要改动几个地方,完善一些细节。”

两天后,刘女士按照领导的意见又完成了一套新方案。这次领导说:“比上次好,但是还差点火候,先沉淀一下,不着急改了。”

愤怒自己做的方案咋成领导作品了?

3月18日,刘女士在公司内部公告栏中看到部门领导创作的关于某某产品的宣传推广方案受到公司高层的通报嘉奖。她查看了部门领导的“作品”发现,这其实就是自己两个作品的折中方案,没有一点创新。刘女士既委屈又愤怒,大哭了一场。

这两天,刘女士很是郁闷,她觉得部门领导这种行为是剽窃。她想带着自己原创的两套方案找公司高层评理,却被丈夫多次劝阻。丈夫的意见是:如果向公司高层告状,也很难有好结果,即使高层领导真的认为你是对的,以后和主管领导的关系也搞僵了。

刘女士觉得丈夫说得有道理,可是情绪却无法平复,连续两个晚上睡不着觉,最后她选择去做心理咨询。

解析在心理层面,每个员工都渴望“被看到”

职场心理专家周永梅在接受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采访时说:“刘女士找我做心理咨询时说要崩溃了,觉得部门领导太让人失望了,不仅剽窃了她的作品,还没有说一句肯定的话。她一上班就闹心,表面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内心却很难受。”

周永梅说,刘女士的遭遇在心理学上叫做“职场软暴力”,是指在工作中员工遭到其他员工或上级的物质或精神上不公平的“暴力侵犯”现象。与直接暴力不同,这种软暴力更可怕。

周永梅说,从心理需求来说,每个员工都渴望“被看到”,如果“被看到”,员工就会有欣喜感,如果员工所在部门领导能够向上一级领导介绍员工的成绩,员工就会有更大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就更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职场软暴力会侵蚀员工的动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重视。

调查对职场软暴力,56.7%的人选择了缄默

周永梅说,国内一家权威网络咨询公司曾做过调查,遭受过职场软暴力的人群为66.67%,其中女性占61%。面临职场软暴力,56.7%的人挑选了缄默和逃避。在当前工作环境下,这或许是最为实际的一种选择,但需要支付的代价是心理压力。

调查显示,职场软暴力由于表现形式比较隐蔽,在法律上不好定性,当事人也难以举证,所以很多人在遭受软暴力后束手无策,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愤而辞职。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伤害行为和伤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认定;二是精神伤害的程度不好衡量,赔偿额度也没有硬性规定。

法学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工作人员的增多和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办公室软暴力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对各种精神伤害做详细分类和量化,使软暴力受害者在索赔时有法可依。

支招增强自身“免疫力”,凡事不要太较真

周永梅表示,对于公司来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打击职场软暴力的制度保障。对于员工来说,首先需要理解,职场软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有人针对自己。不要认定对方是故意的,先假设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然后再与对方坦诚地沟通;其次需要反省自己,员工需要想想“被人欺负的感觉”到底是事实还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在心理学上,这很可能是出于自卑、多疑、抑郁等心理缺陷,或者是曾经遭遇欺凌造成的后遗症;最后,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无论是来自上司还是同事的软暴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凡事不要太较真,要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幽默的个性,这样软暴力自然也就化解了。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吴强

新媒体编辑 陈锦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