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英文名称silver。由化学元素银(Ag)组成的贵金属,色泽纯白,强金属光泽。化学性质稳定,但易与硫化合生成硫化银,致使银器表面变黑失色。相对密度10.49,硬度2.5~3,熔点961.93℃,延展性仅次于金,且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银是首饰行业惯用金属材料,但由于太软,常掺杂其他组分(铜、锌、镍等)。标准银的银含量为92.5%(也就是俗称的925银)。银的种类可分为七大类。

一、925银是指含银92.5%的银,含铜7.5%,在首饰上标注为925。925银在光泽、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925银也被国际公认为纯银。我们常见的银首饰大部分都是用925银制造的。925银首饰经过抛光后呈现出极漂亮的金属光泽,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硬度,能够镶嵌宝石,做成中高档首饰。

由于含量100%的银较软,做成银饰易变形;而且100%银比较容易被“氧化”,俗称“变色”。所以,制作银首饰一般不会使用100%的纯银。

二、纯银虽然理论上含量100%才是纯银,但实际很难获得100%的纯度。含量达到99%的银也即“99”银就代表纯银,“99”银的颜色苍白,且很软,用它做的首饰容易变形,不能镶嵌宝石等。

三、足银含量达到98%的银也称“98”银就代表“足银”,“足银”的含量为98%(含铜2%),在首饰上标注为980S。

四、素银即便是925银,由于含银量较高,仍然容易氧化,所以行业上一般会在925银外镀一层“金属铑”(行业上称白金),能够最大可能的延缓银在氧化或硫化情况下变黄变黑的特性。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素银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氧化。现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银有很大比例的产品为了降底成本,都是没有镀“白金”的素银。

五、泰银,又叫“乌银”。是一种仿古工艺的银饰品,大部分是把925银硫化后显现出“古银效果”的银饰。这是因为一般的银饰品容易变色,将银硫化后就不会再变黄变黑,而且硫化后的银呈现一种原始古朴的效果,这种方法源于泰国,所以称为“泰银”。其做法是在银首饰上把银、硫的混合物融化,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表层。乌银覆盖层疏松乌黑,与白银的光洁银白形成鲜明对比,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于经过了特殊的防旧处理,乌银首饰不仅长期不变色,表面硬度也大大增强,别具一格的质感和色泽,首饰显得粗犷而古朴。

泰银饰品的这种处理工艺也叫做“烧兰”工艺处理,“烧兰”处理后的银饰透露出质朴的风格,色彩哑光,显得旧旧的,带有古老的气息,受到时尚一族的喜爱。这些饰品大多沿用十三世纪末的朴实艺术手法,采用特别技艺提炼,以求得一种独特的色泽与质感,其特殊的雕琢工艺和镶嵌技术,使每一件银制饰品都是别具异国情调的珍宝。泰银镶嵌的宝石以晶莹的乌金石、石榴石为主,红色、黑色是泰银镶嵌宝石的主色调,在阳光下能闪出美丽的光芒。泰银用来搭配套装、晚礼服也绝不会降低您的身份。即适合清秀的女生,也适合追求唯美的女士及追求大方的男士佩戴。

六、藏银过去传统上的藏银为30%银加上70%的铜,但即便是这样含银量较低传统工艺的“藏银”,现在市场上也已见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铜替代。现代市场上的藏银首饰一般不含银的成分,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已经没人说得清楚其含银量了。“藏银”这个词已经彻底蜕变为一种商业用语,甚至有的商人还会将那些价格极为低廉的锡铝等合金制品也称作“藏银”或“土银”,这种“藏银”或“土银”时间长了就会变黑,而且用擦银布也擦不亮。

七、苗银是云贵两省苗族制作的银饰品的统称,其主要成分并非纯银,是白铜、镍合金,表面镀银,银含量很低,不到20%,所以一般价格比较低。苗银主要产于贵州黔东南一带,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总产量约占国内苗银的七成以上。另外三成的苗银制品在云南,云南一带的苗银材质使用黄铜或紫铜,以模具制作为主。区别苗银的品质是看镀银的厚薄程度,当然老银另当别论。苗银首饰品种有耳环、手镯、戒指、发簪、项链和项圈等,是苗族民间匠人手工打造制作而成的。工匠先要把原料制成银片、银条或银丝,再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刻上精美纹样,然后再编织焊接成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苗银饰品既有传统的古朴美感,也透露出东方特有的细腻灵动,无不散发出苗族浓浓的乡土气息。

有些苗银首饰看起来带有黑色印记,这些黑色印记是苗族师傅在做银饰最后一步的时候,为了让上面的花纹看起来更立体一些,专门用蜡烛熏黑的,这样看起来更有质感,花纹也更漂亮一些。所以刚佩戴的时候,手上可能会染有黑痕。如果不喜欢黑的,可以先用棉布加牙膏擦亮一些。

今天的银品生活就给大家科普就到这里哦,大家都记住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