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英文名稱silver。由化學元素銀(Ag)組成的貴金屬,色澤純白,強金屬光澤。化學性質穩定,但易與硫化合生成硫化銀,致使銀器表面變黑失色。相對密度10.49,硬度2.5~3,熔點961.93℃,延展性僅次於金,且是熱和電的良導體。銀是首飾行業慣用金屬材料,但由於太軟,常摻雜其他組分(銅、鋅、鎳等)。標準銀的銀含量爲92.5%(也就是俗稱的925銀)。銀的種類可分爲七大類。

一、925銀是指含銀92.5%的銀,含銅7.5%,在首飾上標註爲925。925銀在光澤、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925銀也被國際公認爲純銀。我們常見的銀首飾大部分都是用925銀製造的。925銀首飾經過拋光後呈現出極漂亮的金屬光澤,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硬度,能夠鑲嵌寶石,做成中高檔首飾。

由於含量100%的銀較軟,做成銀飾易變形;而且100%銀比較容易被“氧化”,俗稱“變色”。所以,製作銀首飾一般不會使用100%的純銀。

二、純銀雖然理論上含量100%纔是純銀,但實際很難獲得100%的純度。含量達到99%的銀也即“99”銀就代表純銀,“99”銀的顏色蒼白,且很軟,用它做的首飾容易變形,不能鑲嵌寶石等。

三、足銀含量達到98%的銀也稱“98”銀就代表“足銀”,“足銀”的含量爲98%(含銅2%),在首飾上標註爲980S。

四、素銀即便是925銀,由於含銀量較高,仍然容易氧化,所以行業上一般會在925銀外鍍一層“金屬銠”(行業上稱白金),能夠最大可能的延緩銀在氧化或硫化情況下變黃變黑的特性。行業上把沒有外鍍白金的925銀稱爲“素銀”,素銀在空氣中比較容易氧化。現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銀有很大比例的產品爲了降底成本,都是沒有鍍“白金”的素銀。

五、泰銀,又叫“烏銀”。是一種仿古工藝的銀飾品,大部分是把925銀硫化後顯現出“古銀效果”的銀飾。這是因爲一般的銀飾品容易變色,將銀硫化後就不會再變黃變黑,而且硫化後的銀呈現一種原始古樸的效果,這種方法源於泰國,所以稱爲“泰銀”。其做法是在銀首飾上把銀、硫的混合物融化,並以玻璃質狀態形成覆蓋表層。烏銀覆蓋層疏鬆烏黑,與白銀的光潔銀白形成鮮明對比,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由於經過了特殊的防舊處理,烏銀首飾不僅長期不變色,表面硬度也大大增強,別具一格的質感和色澤,首飾顯得粗獷而古樸。

泰銀飾品的這種處理工藝也叫做“燒蘭”工藝處理,“燒蘭”處理後的銀飾透露出質樸的風格,色彩啞光,顯得舊舊的,帶有古老的氣息,受到時尚一族的喜愛。這些飾品大多沿用十三世紀末的樸實藝術手法,採用特別技藝提煉,以求得一種獨特的色澤與質感,其特殊的雕琢工藝和鑲嵌技術,使每一件銀製飾品都是別具異國情調的珍寶。泰銀鑲嵌的寶石以晶瑩的烏金石、石榴石爲主,紅色、黑色是泰銀鑲嵌寶石的主色調,在陽光下能閃出美麗的光芒。泰銀用來搭配套裝、晚禮服也絕不會降低您的身份。即適合清秀的女生,也適合追求唯美的女士及追求大方的男士佩戴。

六、藏銀過去傳統上的藏銀爲30%銀加上70%的銅,但即便是這樣含銀量較低傳統工藝的“藏銀”,現在市場上也已見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銅替代。現代市場上的藏銀首飾一般不含銀的成分,是白銅(銅鎳合金)的雅稱,已經沒人說得清楚其含銀量了。“藏銀”這個詞已經徹底蛻變爲一種商業用語,甚至有的商人還會將那些價格極爲低廉的錫鋁等合金製品也稱作“藏銀”或“土銀”,這種“藏銀”或“土銀”時間長了就會變黑,而且用擦銀布也擦不亮。

七、苗銀是雲貴兩省苗族製作的銀飾品的統稱,其主要成分並非純銀,是白銅、鎳合金,表面鍍銀,銀含量很低,不到20%,所以一般價格比較低。苗銀主要產於貴州黔東南一帶,以家庭手工製作爲主,總產量約佔國內苗銀的七成以上。另外三成的苗銀製品在雲南,雲南一帶的苗銀材質使用黃銅或紫銅,以模具製作爲主。區別苗銀的品質是看鍍銀的厚薄程度,當然老銀另當別論。苗銀首飾品種有耳環、手鐲、戒指、髮簪、項鍊和項圈等,是苗族民間匠人手工打造製作而成的。工匠先要把原料製成銀片、銀條或銀絲,再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刻上精美紋樣,然後再編織焊接成型,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苗銀飾品既有傳統的古樸美感,也透露出東方特有的細膩靈動,無不散發出苗族濃濃的鄉土氣息。

有些苗銀首飾看起來帶有黑色印記,這些黑色印記是苗族師傅在做銀飾最後一步的時候,爲了讓上面的花紋看起來更立體一些,專門用蠟燭燻黑的,這樣看起來更有質感,花紋也更漂亮一些。所以剛佩戴的時候,手上可能會染有黑痕。如果不喜歡黑的,可以先用棉布加牙膏擦亮一些。

今天的銀品生活就給大家科普就到這裏哦,大家都記住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