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援助國民政府不附加條件,美國人不肯出錢還喜歡指手畫腳

在晚清的時候,德國崛起後,也是跟着列強一起欺負中國的,逼着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土地做租界,在中國領土上給自己強行劃定勢力範圍,列強幹過的事,德國都幹了,一樣都沒落下。也就是說,德國當時的表現就是一個正常的歐洲列強在中國的表現,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最後幾年關於東北開發的問題上,相對而言,德國對清朝是真心實意幫助的,貸款的條件相對來說也是最優惠的。但德國當時的重心已經是在歐洲準備世界大戰了,在亞洲投入的心思有限,所以東北問題上德國的態度雖然積極,但當遇到日俄阻撓的時候,德國並沒有試圖去尋找其它辦法來克服困難。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德國突然和中國關係特別好了,不僅大力支持國民政府的建設計劃,而且派出顧問團在中國工作,幫助訓練軍隊,指導作戰,乃至抗戰爆發後,南京淪陷之前,最後撤離南京的就是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他還試圖調停中日兩國停戰。

這是爲什麼呢?其實說複雜就複雜,要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這就是因爲,中國在一站結束後名義上是戰勝國,但是仍然沒有擺脫被瓜分的命運,日本仍然企圖誘使中國的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出賣國家主權,英國也在威逼利誘,企圖誘使中國承認西姆拉協議。

這時候德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爲德國是戰敗國,所以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承擔了鉅額戰爭賠償,一部分領土也被法國佔領,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和租界,也被日本以對德宣戰的名義佔領了。日本並且曾要求中國將北京到山東的鐵路線上沿線的中國軍隊撤離,以免發生衝突。

{!-- PGC_COLUMN --}德國援助國民政府不附加條件,美國人不肯出錢還喜歡指手畫腳

但德國實際上並不服輸,雖然魏瑪民國在竭盡全力維繫其他列強與德國的關係,儘量滿足列強的要求,但是戰爭中的德軍兵不認爲德國戰敗了,而是因爲德國發生了革命,也就是出了叛徒,導致德國前功盡棄,功虧一簣了而已。尤其是德國的容克地主爲主的普魯士軍官團,對此一直是非常不滿意的。

更糟糕的則是,按照當時德國簽署的停戰協議,德國要變成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只保留一個十萬人規模的內衛部隊就可以了,其他部隊都要被裁撤,其中被裁撤的就包括大量德國的將軍們。雖然魏瑪政權盡力爲他們安排下崗再就業機會,但仍然是僧多粥少。德國的經濟當時也很糟糕,失業率很高,而要復甦德國經濟,復甦德國工業,就必須先恢復德國的軍工生產。

因此,這些失業的將軍們到處尋找機會,推銷德國的軍工產品,恢復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他們自己也從中獲取高額報酬。包括當時剛成立的蘇聯,以及南美的阿根廷等國家,都是他們積極開發的市場。而在1930年以後,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初步完成名義上的統一的中國,開始和國民政府接觸,並最後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這期間,德國還曾與當時的南天王陳濟棠接觸,試圖效仿二十年代的其他列強,扶持一個地方軍閥。

應該說,德國當時計劃中幫助中國的計劃是非常龐大的,不僅要向中國出口軍工產品,而且計劃要幫國民政府在湖南,南京,上海等地建立一系列現在工業項目,比如鋼鐵廠,汽車廠,都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德國也準備向中國提供幫助,並且由德國提供貸款。但這些項目多數是到1935年和1936年才達成協議,真正付諸實施沒多久,抗戰就爆發了。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德國對中國的要求則是中國的稀土,尤其是軍工生產所必須的鎢砂礦,能夠優先保證德國的需求的供應。同時,德國也計劃向中國提供一些軍工生產項目建設的幫助,並且確實付諸實施了。到抗戰爆發後,經過越南從雲南進入中國的物資中,其實主要就是德國援華項目規定的物資,英美反而很少。

德國援助國民政府不附加條件,美國人不肯出錢還喜歡指手畫腳

此外,國民政府曾經一度努力過的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計劃,德國也首先放棄了那些特權。因爲對戰敗國德國來說,反正那些特權早就已經被日本搶奪走了,其他特權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不如直接聲明放棄。所以,在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確實一度認爲,德國是當時唯一能夠平等待我的列強國家。

德國不僅對國民政府提供軍事裝備,而且幫中國擬定了一個編練三十個骨幹師的計劃,也就是後來的整理師,德械師。八十八師,八十七師和教導總隊,基本上就是按照這個計劃編練而來的。同時,德國還爲中國提供軍官培訓,一大批當時的國民政府要人都把兒子送去德國留學。

不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因爲希特勒對中國有什麼特殊的好感,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因,也就是因爲這是德國國防軍在極力推動的事情,希特勒只是不反對而已,並不是希特勒自己主導並推動的結果。如果沒有國防軍之前的大力經營,希特勒也未必會在與中國的合作上花太多心思。

中日戰爭爆發後,德國還試圖調停,目的就是希望日本能夠把主要實力用來協助德國對付美國和蘇聯,中國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希望日本不要對中國有太大的領土野心。不過,後來德國還是選擇了與日本結盟,放棄了中國。畢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對日本協助牽制蘇聯和美國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相對而言,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合作雖然時間短暫,但德國與中國的合作還是比較真誠的,而且沒有附加條件,對中國內政也基本上不過問,也沒有像美國人後來那樣,動不動指責中國國內政治腐敗,在中國工作的德國顧問對待當時中國各級官員和將領也都是比較平等和氣的,並沒有像美國人那樣頤指氣使,所以給當時國民政府留下的印象不錯。

相關文章